很多人到医院看病时都希望能和医生多说几句话,多了解一下病情,多接受一些科学指导,和医生一起商量如何治疗。但因为患者太多、出诊时间有限等,与医生好好聊聊成了奢望,参与、决定自己的诊疗过程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交流少、沟通少,医患之间常会产生矛盾,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比如误诊。
面对医生误诊,有专家曾说:可以让患者参与到医疗过程中去,因为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最清楚,患者的配合程度、患者对身体感受的描述、患者的就诊时机等都会影响医生的诊断。患者参与到医疗过程中,还能减少医患矛盾。因此,让患者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有一定意义。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等六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呼吁支持患者参与医疗全过程,建议患者参与到涉患决策制定的过程中。但他们也提出了患者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医学是专业性极强的科学,普通患者可能并不具备参与医疗全过程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公民参与的模式在我国的其他领域是有先例的,如人民陪审员制度、听证制度等。然而这些需要群众声音的领域要求的专业知识都不及医学科学这般艰深。患者参与医疗决策,需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除此之外,我国患者在网络上寻求到的零散知识点,以及凭此而来的对医学等科学的“轻视”,都不利于医患合作。如若受到“伪医学”的影响,患者可能与医生发生争执,不信任医生,影响医疗措施的实施。
另一方面,让患者代表参与到医疗决策中,难以保证这些患者代表能够真正代表普遍患者的心声。在网络的无缝覆盖下,“心声”容易传递,“噪音”同样容易传递。网民意见是最容易获取的患者意见“样本”,而不是整体患者的意见。同时,网民意见也是最容易被操控的“样本”,尤其是医疗政策关乎着各方利益。
总之,患者参与医疗全过程、医疗决策的过程,还需要全面的科学素养和纯净的舆论环境作基础。当上传下达的必要条件成熟,这一想法才不失为一个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好机制。
患者现如今无法参与到医疗全过程,做好医患沟通,避免误诊与医患矛盾,医生和患者如何交流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1、积极倾听患者心声,让患者说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依靠检查结果;
2、接受混乱的现实,接受患者的诊断,用倾听和关心给患者提供支持;
3、保持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的同时,保持客观的立场;
4、积极向患者提问,用非口语的方式回答问题;
5、用对话引出患者疾病情况,让患者理解疾病治疗的差异;
6、注意个人思想和感情,为患者提供与其理解能力相匹配的科普教育,解决误会,消除患者的疑虑;
7、医生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时,也要征求患者的意见,双方应达成统一;
8、为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护理,但也要明确界限,不应鼓励患者给医生频繁打电话或意外访问。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