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药物治疗:一项综述(Medical management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a review.)
重要性: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中,目前最常用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因此,对于治疗这类患者的所有医生而言,优化PCI的治疗结果是重要的。
目的:回顾当前关于PCI治疗后最佳药物治疗的文献。
证据回顾:对美国医学索引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进行全面检索,检索2000年~2013年2月出版的关于PCI治疗后药物疗法的文献。对再纳入的研究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动检索以确定其他相关研究。优先考虑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数据。对6852篇文献进行检索,纳入91篇。
调查结果:使用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进行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及PCI治疗后出现的心血管事件(需要治疗的人数33-53人),且该疗法是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应继续使用,且低剂量(每天75~100 mg)优于高剂量。除非患者有出血的高风险,PCI治疗后,P2Y12抑制剂应持续服用12个月.然而,现有的研究正在评估短期或长期服用P2Y12抑制剂的价值。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与氯吡格雷相比,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但均有较高的出血风险。如果可能的话,患者的非心脏手术应推迟到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12个月进行。对于需要使用华法林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如果他们还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那么会有高出血风险。这类患者不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是有利的。目前不建议PCI治疗术后,在个人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常规使用血小板功能或基因检测。
结论和相关性:双重抗血小板疗法仍然是PCI治疗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石。药物的不断进步,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改善高风险患者组临床结局的能力。
(选题审校:易湛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
本文由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