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发表于《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的一篇文章考察了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的房颤住院风险。结果显示,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房颤患者中,不同抗心律失常药之间存在住院率的差异。胺碘酮的房颤住院风险最低,决奈达隆的最高。
背景:抗心律失常药(AAD)用于降低房颤事件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时间,从而降低住院率;但是,不同抗心律失常药和住院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房颤患者,我们知之甚少。
方法和结果:使用MarketScan索赔数据,我们识别出没有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衰的房颤患者,这些患者第一次发生房颤后的14天内开始首次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Ic类药物)。首要结局为首次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到房颤住院的时间,次要结局包括发生心血管和全因住院的时间。在Cox成比例风险模型中,对于每种结局,我们都使用逆概率加权估计来调整治疗分组的差异。8562名中位年龄56岁的房颤患者中(四分位范围49~61),决奈达隆组的患者的房颤住院风险比Ic类药物(风险比HR,1.59;95% CI,1.13~2.24)、胺碘酮(HR,2.63;95% CI,1.77~3.89)和索他洛尔(HR,1.72;95% CI,1.17~2.54)都高,但是胺碘酮比Ic类药物(HR,0.68;95% CI,0.57~0.80)和索塔洛尔(HR,0.63;95% CI,0.53~0.75)低。胺碘酮的患者比Ic类药物的患者的心血管住院率风险低(HR,0.80;95% CI,0.70~0.92),但是非房颤心血管住院率并非如此(1.26;95% CI,1.01~1.57)。胺碘酮、Ic类药物和索他洛尔之间,在全因住院率上没有差异。
结论: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年轻房颤患者中,不同抗心律失常药之间存在住院率的差异。胺碘酮具有最低的房颤住院风险,决奈达隆的风险最高。需要进行额外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抗心律失常药和住院风险之间的关系。
(选题审校:董淑杰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