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中选择性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2015-11-05
391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作用于脑内递质或递质的受体而起到治疗精神症状的作用,这些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较多。2015年9月,发表在《J Am Heart Assoc》的一项头对头比较研究对与个别APs(齐拉西酮、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左美丙嗪、氯普噻吨、氟哌噻吨和氟哌啶醇)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非心血管死亡率风险进行分析。

背景:来自观察性研究的数据已经对抗精神病药物(APs)在老年痴呆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表示担忧,但该领域尚未被充分调查。在丹麦≥70的治疗患者中,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与个别APs(齐拉西酮、奥氮平、利培酮、奎硫平、左美丙嗪、氯普噻吨、氟哌噻吨和氟哌啶醇)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非心血管死亡率风险的头对头比较研究。

方法和结果:研究人员对1997~2011年间首次发病初始使用Aps治疗的年龄≥70岁的丹麦患者(n=91774,平均年龄82±7岁,35474[39%]名为男性)进行随访。通过多变量时间依赖泊松回归模型评估与使用不同Aps相关的发病率比值。在治疗的前30天,与利培酮相比较,使用左美丙嗪(3.80,95% CI 3.43~4.21)和氟哌啶醇(1.85,95% CI 1.67~2.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比值更高,使用氟哌噻吨(0.54,95% CI 0.45~0.66)、齐拉西酮(0.31,95% CI 0.10~0.97)、氯普噻吨(0.76,95% CI 0.61~0.95)和奎硫平(0.68,95% CI 0.58~0.80)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比值更低。长期治疗的相关性相似。与非心血管疾病患者相比较,大多数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风险更高(P<0.0001)。尽管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间差异很小,对于非心血管死亡率,观察到相似的结果。

结论:该研究显示出个别APs风险的一些多样性,但第一代APs和第二代APs间无系统差异。需要随机安慰对照研究确认该研究发现并鉴别出安全的药物。

(选题审校:董淑杰 编辑:常路)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