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上市后的肝损伤发生情况
2015-05-28
476

近年来,3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相继问世。第四种NOAC依度沙班也已向FDA递交了审批文件。这些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必要的。目前这些药物还没有头对头的比较数据。2015年2月发表在《Br J Clin Pharmacol.》的一项意大利研究通过评估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的上市后报告,探究了肝损伤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关系。

目的:分析公开可用的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评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肝脏安全性。

方法:我们摘录了与NOACs相关的药物诱导肝损伤(DILI)的报告,包括急性肝衰竭(ALF)事件。基于美国上市许可,我们进行:比例失调分析,计算报告比值比(RORs)和95%置信区间(CI),也考察事件和药物相关的比较偏倚;对合并用药进行个案评估。

结果:所有报告中,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分别出现3.7%(N=146)和1.7%(N=222)的DILI报告。初步和二次分析中,未发现达比加群统计学上的显著相关性。初步分析中,利伐沙班出现比例失调信号(ALF:N=25;ROR=2.08;95%CI=1.34~3.08)。大比例的合并肝毒性和/或相互作用药物的DILI报告被记录:42%和37%(分别为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尤其他汀、扑热息痛和胺碘酮。在ALF报告中,49%的病例出现致命结局(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分别为44%和51%),但46%的患者(分别为47%和44%)中检测出事件的快速发作(<1周)。

结论:考虑药物和患者相关风险因素,利伐沙班的比例失调信号提示需要进一步基于人群的比较研究,以表现和量化NOACs的实际DILI风险。由于DILI是不可预知的,我们的发现(a)加强了药物警戒的作用,以及时地通过FAERS和其他数据源检测DILI的上市后信号,(b)临床医生诊断肝损伤时,在个案基础上需考虑NOACs导致的可能性。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