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治疗,已由传统的开腹手术引流时代进入微创引流时代。引流模式的转变,使得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也显露出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引流指征和时机的准确把握。
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微创引流目前广泛采取的是“渐进式治疗策略”[1],即先行PCD,有需要的话扩张窦道行内镜清创引流,必要时再行开腹手术引流。PCD作为微创引流第一阶段的干预措施,不仅能够治愈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同时也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其在“升阶梯式策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对于PCD的指征和时机存在较多争议。
一、经皮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的指征和时机
2013年,美国胃肠病学会[2]、国际胰腺病协会及美国胰腺病协会[3]各自发表的指南均推荐了如下建议:①高度怀疑或已证实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且临床指标恶化时,才考虑行PCD;②病情稳定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应尽量延迟至发病4周后行PCD,以使坏死组织液化或形成包裹性坏死。但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
1.是否只有确诊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时才考虑行PCD?
2012年新修订的亚特兰大标准重新分类和命名了AP的局部并发症[4],包括急性胰周液体积聚、急性坏死组织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ANC)等。由于急性胰周液体积聚和ANC在无菌条件下都有可能自行包裹、吸收,而过度积极的PCD有带来外源性感染的风险,因此目前指南推荐,不论病灶大小、位置及范围,无症状时均无须外科干预[2]。无菌性ANC只有在出现以下情况时才考虑干预治疗[3]:①包裹性坏死占位效应引起进行性胃肠道、胆道梗阻;②伴有持续的疼痛、不适感;③胰管中断综合征并有持续的疼痛、梗阻。
对于早期并发持续器官功能衰竭的SAP患者,此时ANC虽是无菌,但要不要尽早、积极行PCD呢?指南推荐对发病数周器官功能仍进行性恶化、且无法证实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坏死组织积聚,最好在形成包裹性坏死时考虑干预治疗[3],显然是不鼓励尽早、积极行PCD。但从病理生理角度分析,此时ANC虽是无菌性,但为SIRS及MODS之源,虽非胰腺坏死组织感染,但发展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只是时间过程。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早期并发MODS的SAP患者,尤其是持续性MODS,ANC虽是无菌性,尽早、积极行PCD,不仅对控制、改善SIRS及MODS有益,而且能尽早诊断胰腺坏死组织感染[5]。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2.病情稳定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是否一定要延迟至发病4周后行PCD?
对于病情稳定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指南推荐先使用能穿透胰腺坏死组织的抗生素治疗,尽量延迟至发病4周后行PCD,理由是:①单独使用抗生素治疗,可治愈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②使用一段时间抗生素后,可排除其他来源的感染或SIRS,避免误诊胰腺坏死组织感染;③延迟至发病4周后,坏死组织可液化或形成包裹性坏死,可最大化的发挥PCD的效果;④形成包裹性坏死,也有利于内镜引流[6]。
但一项面向全球87名胰腺病专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仅12%的受访者表示会等到包裹性坏死形成后才行PCD,44%的会在包裹性坏死形成前即行PCD,另外44%的只要CT结果显示存在ANC即行PCD[7]。病情稳定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延迟行PCD,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①为了等待坏死组织液化或形成包裹性坏死,而不及时引流IPN,有可能使感染加重或扩散,导致脓毒症和MODS;②大量使用抗生素,将加剧细菌耐药问题;③继发真菌感染的风险增大。
目前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指南推荐的延迟PCD是最佳选择。荷兰AP研究小组建议若无技术性困难,应尽早行PCD以降低SAP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由该小组牵头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POINTER Trial:即时PCD比延迟PCD)正在进行中,有望为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PCD时机的选择提供一项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二、外科与内镜“渐进式治疗策略”的比较
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微创引流模式目前分为外科“渐进式治疗策略”和内镜“渐进式治疗策略”[6]。
外科“渐进式治疗策略”的操作步骤如前所述:先行PCD(理想的路径是左侧肾前和降结肠间隙),有需要的话扩张窦道行内镜清创引流,如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引流术,必要时再行开腹手术引流。
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的普及,新的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广泛应用于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清创引流,并发展为内镜“渐进式治疗策略”,具体步骤如下: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后壁或十二指肠穿刺开窗,用球囊扩张后,放置2根双猪尾支架和1根鼻-囊肿导管用做术后持续引流;如有需要,进一步扩张通道,内镜可经此通道进入坏死组织灶,并在直视状态下行清创引流术。
两种“渐进式治疗策略”各有优缺点。外科“渐进式治疗策略”的优势在于适用于95%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并且清除效率高,但可能需要在全麻状态下操作,并且会存在长期的胰外瘘。内镜“渐进式治疗策略”更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并且避免腹部切口及相关的并发症(胰外瘘、切口疝等),但不适用于远离胃腔或没有形成WON的病例,而且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和非常熟练的操作技术。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引流相比,两种“渐进式治疗策略”均能降低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1, 7, 8],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哪类患者更适合选择哪种治疗策略。全球胰腺病专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不同专业的医生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特长选择治疗策略,即消化内科医生多选择内镜“渐进式治疗策略”,而外科和介入科医生则选择外科“渐进式治疗策略”。一项针对这两种“渐进式治疗策略”疗效对比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TENSION trial)正在进行中,有望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9]。
三、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的指征
虽然IPN微创引流清除的成功率逐年升高,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引流。目前的难题在于:①不能准确预估哪类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可能难以经微创引流治愈;②没有明确的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的指征。由此造成部分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遭受不必要的开腹手术引流,或者丧失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的最佳时机。
2010年,van Santvoort HC等提出“渐进式治疗策略”治疗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时,并没有指出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的指征[1]。近年来,很多学者一直在探讨这一问题,Babu等认为PCD后1周内脓毒症逆转、PCD时APACHE Ⅱ评分低、发病后1周内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是预测开腹手术必要性的早期独立预后因素。但该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量较小,且预测因素包含PCD后指标,临床指导价值有限[10]。最近,荷兰AP研究小组通过一项析因分析得出:男性、MOF、大面积不均质的胰腺坏死是提示单纯PCD不能完全有效控制病情的独立预后因素[11]。
目前,一般认为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包括:①微创引流过程中,脓毒症新发或持续存在;②出现不能有效控制的并发症,如出血、消化道瘘等。但每一位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并非千篇一律,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经治医生的经验和能力,以及所在医院的综合实力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合适的治疗方案。既要重视微创化、损伤控制原则,又不能否定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的必要性,避免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的外科治疗走向另一个极端。
总之,“渐进式治疗策略”治疗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已经被广大医生接受并认可,大势所趋。但毕竟其发展时间只有短短数年,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身处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治疗“引流优先”的时代,在诊断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方面,由传统的被动应对模式向前瞻积极处理模式转变则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李维勤 童智慧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东部战区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主任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 国家健康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
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1. VAN SANTVOORT H C, BESSELINK M G, BAKKER O J, et a1.A step-up approach or open necrosectomy for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J]. N Engl J Med, 2010, 362: 1491-1502.
2. Working Group IAP/APA Acute Pancreatitis Guidelines. IAP/APA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Pancreatology, 2013, 13: e1-e15.
3. TENNER S, BAILLIE J, DEWITT J, et al.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Gastroenterol, 2013, 108: 1400-1415.
4. BANKS P A, BOLLEN T L, DERVENIS C, et 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pancreatitis — 2012: revision of the Atlanta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s by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 Gut, 2013, 62: 102-111.
5. SUGIMOTO M, SONNTAG D P, FLINT G S, et al. Better Outcomes if Percutaneous Drainage Is Used Early and Proactively in the Course of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6, 27: 418-425.
6.VAN GRINSVEN J, VAN SANTVOORT H C, BOERMEESTER M A, et al. Timing of catheter drainage in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 13: 306-312.
7. VAN GRINSVEN J, VAN BRUNSCHOT S, BAKKER O J, et al. Diagnostic strategy and timing of intervention in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survey and case vignette study[J]. HPB (Oxford), 2016, 18: 49-56.
8. BAKKER O J, VAN SANTVOORT H C, VAN BRUNSCHOT S, et al. Endoscopic transgastric vs surgical necrosectomy for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 a randomized trial[J]. JAMA, 2012, 307: 1053-1061.
9. VAN BRUNSCHOT S, VAN GRINSVEN J, VOERMANS R P, et al.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tep-up approach versu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step-up approach in patients with infected necrotising pancreatitis (TENSION trial):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ISRCTN09186711] [J]. BMC Gastroenterol, 2013, 13: 161.
10. BABU R Y, GUPTA R, KANG M, et al. Predictors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d by the step-up approach[J]. Ann Surg, 2013, 257: 737-750.
11.HOLLEMANS R A, BOLLEN T L, VAN BRUNSCHOT S, et al. Predicting Success of Catheter Drainage in Infected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J]. Ann Surg, 2016, 263: 78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