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波本土聚集性疫情波及多个省(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什么会有“突破病例”?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还有防护效果吗?是否考虑加强针接种……一系列热点问题接踵而来。7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了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疫情防控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有关情况。本文就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为何出现“突破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表示,从目前全球的情况来看,疫苗接种后再次感染,被称为“突破病例”,这是一种常态,并非例外。需要强调的是,出现突破病例仍然是接种疫苗的巨大人群当中的极少数,不是多数。
邵一鸣说,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全球任何一款新冠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地预防感染。总的判断,目前各种变异株仍然是在现在疫苗可控的范围之内。我们国家去年以来采取的防控措施也都有效。
邵一鸣表示,很多国家疫苗接种率已经很高了,特别是发达国家,但是在放宽疫情控制措施之后,仍然都出现了大幅度的疫情反弹。这再次说明,疫苗接种必须和严格的防控措施并用,这才是防止疫情反弹的主要措施。“因此,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接种疫苗之后,请大家继续维持个人的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保证社交距离和勤洗手等。”
事实上,邵一鸣此前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疫苗的保护作用可以分为三级,一级预防是防感染,可以保护接种者不感染;二级预防是防发病,或者说使轻症不变成重症甚至发展至死亡;三级预防就是哪怕感染了,有一点症状,但体内病毒量很少,很难传给别人,即防传播。现在疫苗定位是二级预防,保护率是针对发病的,不是针对感染的,所以会有一些人打完疫苗也可能被感染。
疫苗对德尔塔变异毒株还有保护效果吗?
本次以南京为中心、波及全国多地的疫情备受关注,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播力之强、传播速度之快也更新了人们的认知。尤其在南京最初出现的病例中,绝大部分人已接种疫苗,这令人们对疫苗产生了疑虑——它究竟能否抵御住德尔塔等变异毒株?
邵一鸣表示,由于我国现有防控措施实施到位,疫苗接种到位,没有大规模暴发的现实环境。基于在境外开展的大规模疫情国家开展的研究可以看到,我国新冠疫苗总体保护率,对所有症状、轻症的保护在65%以上,对预防重症和进ICU监护病房和死亡病例的保护分别高达87.5%、90.3%和86.3%,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的疫苗可以有效地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率。
是否考虑加强针接种?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亿3739.5万剂次。截至7月28日,全国已有1.5亿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而12~17岁未成年人已经累计接种1248万。
邵一鸣表示,自去年开始,全球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30亿。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防控,很多国家都在考虑进行加强针的接种。目前看来,所有的疫苗在接种之后,抗体水平都会随着时间出现下降,但是免疫记忆仍然存在。所以一旦感染病毒,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差不多一周的时候刺激起很强的记忆反应,抗体会大幅度上升。加强免疫,各国都在进行研究,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显示,需要对全人群都进行第三剂的疫苗接种。
邵一鸣介绍,初步观察,对已完成免疫接种一年以内的普通人群暂没有必要进行加强针接种。但是对完成免疫超过6~12个月,并且免疫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因工作需要要去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在国内从事高暴露风险职业的这些人群,是否有必要开展加强针,以及什么时间开展加强针的接种,正在进行研究。
变异病毒太“狡猾” 不能大意
近日,针对出现聚集性的本土疫情,钟南山院士也发声,德尔塔病毒已成为世界新冠传播的主要变异株,对“密切接触者”的概念也要更新。过去的“密接”概念,是确诊病例发病前两天的家人或同办公室、1米之内同吃饭、开会的人,但现在已经不适用。针对德尔塔病毒的“密切”概念,与确诊病例在同一空间、同一单位、同一建筑,发病前四天在一起等情况的人,都算是密切接触者。
钟南山院士建议,在人多、通风差的地方,一定要戴好口罩。加强室内公共场所楼宇建筑的通风,同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配有高效空气净化器;在疫情高发期间,避免在人群较多的地方长期逗留,戴好口罩;避免乘坐通风较差的公共交通工具,避免进入狭小的公共空间。
新冠病毒变异如此“狡猾”,我们不能大意,必须人人自危。即便打了疫苗,也要继续维持个人的防护措施:戴口罩,保证社交距离,少聚集,勤洗手……另外,夏季气温高,天气多变,避免中暑。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病毒挡在门外,让生活尽早恢复常态。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