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龙 姚舒洋
众所周知,NLST(美国国家肺部筛查试验)是一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了使用LDCT(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效果。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危人群中,“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降低20%肺癌死亡”。这项研究在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基于NLST的结果,全球多个权威医学组织修正了肺癌筛查指南。也正是因为胸部CT能够提供比胸部X光更详细的图片,能更好地发现肺部的微小异常,胸部CT在国内的使用日益频繁。值得一提的是,国内胸部CT的使用并不限于高危人群,大于40岁的常规人群中,将胸部CT作为体检项目非常普遍。因此,肺结节检出变得更加普遍。
客观上讲,尽管绝大部分的肺结节为良性病变,但是肺结节给人群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不容忽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和肺结节患者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肺结节诊治意见不一,过与不及并存。
中国人口众多,肺结节人群庞大,各级医疗机构都会涉及肺结节的诊治。一方面,部分医疗机构的诊治意见过于“简单粗暴”,手术切除似乎成了肺结节的标准治疗,或者直接告知“只有切出来才知道”。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有时又认识不足。最近,门诊中连续碰到三位患者,一位患者是3厘米混合性磨玻璃结节,被基层医疗机构建议继续抗炎随诊,接受手术后却被诊断肺癌;另外两位患者均是近一年前发现肺部实性结节,一位接受了随访观察的建议,一位在结核病专科医院接受了诊断性治疗,不幸的是,这两位患者均在观察治疗期间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肺癌分期跨入三期,预后变差。
第二,肺结节患者“乱投医”“乱治疗”现象。
普通民众在发现肺结节后,很多先选择网络查询。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考验自己的辨识力,无奈医学知识专业性极强,网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患者往往是越查越糊涂,越了解越担心。
门诊遇到的肺结节患者,有的选择长时间中药治疗、有的网购各种伴有夸张宣传的肺部保健品、有的四处听信偏方。最重要的是,这部分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在他们的意识里,肺结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肺癌,或者迟早会变成肺癌。在门诊曾经遇到一位6毫米大小肺结节患者,用近乎乞求的语气请求为她进行手术,因为这个小小的结节已经让她寝食难安,需要药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面对这样的现状,医疗专业人士应该有所作为。
我们今天暂且不去分析肺结节诊治现状不理想的根源,这个问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是要一起尝试探讨如何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科学管理这一问题,包括怎么让患者正确地认识肺结节、科学地管理肺结节、合理地干预肺结节,使得肺结节患者最大限度地解决自己的焦虑,节约社会的医疗资源,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计算机用于疾病的辅助诊断,很早之前就已经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更是发展成为人工智能(AI),成为全球医疗领域中的热点。其中,肺结节的AI辅助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及推广意义。已有很多的AI软件可以用来辅助诊断肺结节的良恶性,大数据基础下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能是恰当的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建立的“肺结节全病程智能管理平台”,采用统一的肺结节数据标准和数据库记录患者各项指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胸部CT影像进行分析比对,从而评估肺结节的良恶性、恶性浸润度,按照危险度,实现对患者进行分层、分级、个性化、全病程的规范化管理,提前预判干预时机,整个管理过程患者均可与专科医生进行咨询互动,提供统一、专业的医疗服务,最大程度地减低患者焦虑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目前,国内对肺结节,特别是磨玻璃结节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数据,普遍采纳国外几个肺结节指南和国内一些总结性的专家共识的诊治意见。临床中,我们注意到,关于肺结节的许多问题都有待探讨,肺结节的诊治策略需要基于更多数据、更长时间地观察,患者的年龄、结节的性质、位置,结节变化周期的个体差异,都会对结节的诊治产生影响。对于筛查发现的不经治疗也不会影响患者寿命的癌前期病变或者早期肺癌,如何避免行介入治疗或者手术切除导致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值得探讨。
“肺结节全病程智能管理平台”借助经临床验证的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既可避免将良性病变当作恶性肿瘤治疗,而对高危结节的敏感筛查,又使得疾病在第一时间被发现,严密随访还是行手术治疗,能被合理推荐。
借助人工智能良恶性及浸润度分析进行辅助预判,提前识别癌前期或微浸润病变,避免当作浸润性病变来规划治疗,避免将惰性病变当作恶性程度高的病变来治疗。对于部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亚肺叶切除以及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可能已经足够。相比于肺叶切除,亚肺叶切除能够给患者保留更多的肺实质,让患者术后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对于中低危险度的结节,按照随访规则进行动态随访,通过计算机算法对每次复诊的胸部CT数据进行比对。
“肺结节全病程智能管理平台”将医患咨询互动,人工智能辅助结节识别、诊断、浸润性分析,患者诊治策略规划等融合一体,用最高效、科学、专业的医工结合体服务于民。
1980年出生,首都医科大学胸心外科在读博士,2009年5月晋升普通外科主治医师。2015年12月晋升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2015年9月经医院选派前往日本富山大学附属医学院、济生会医院、邮电医院交流访问。201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深造学习肺癌微创治疗,2019年4月-2019年7月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学习食管癌的微创治疗。曾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三篇,国家级会议发表会议论文两篇,参与市级科研项目一个《食管癌管型胃制作对肺功能的改善研究》,主持市级科研项目一个《胸腔镜食管癌、肺癌手术的快速康复流程》。
肿瘤学博士, 副主任医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研究性肿瘤治疗病房(I期临床试验病房)博士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化疗专业组组长。
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临床医学系;200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硕士学位;2007年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徐兵河院士,201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获“2011年协和医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6至今,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科工作。2020-1至2021-1在美国德州大学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研究性肿瘤治疗病房博士后工作一年。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及工作重点为胸部恶性肿瘤的规范化诊断和内科个体化治疗。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文章8篇, 参编专著3部,参编肺癌科普书籍2部;参与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主持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与基础课题1项,并参与多项省部及科研项目和国家科学自然基金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Ann oncology,Journal of British Cancer,Thoracic Cancer,Cancer Medicine, Scientific Reports, BMC Women‘s Health等杂志。
学会任职: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肺癌防治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疗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务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肺癌诊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北京青委会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学组委员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张培龙,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姚舒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余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