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感染可谓是血液病患者的心腹大患,且有许多特殊之处。人民卫生出版社启动了【遏制细菌耐药白皮书】项目,特别邀请到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教授,就“血液系统疾病的感染特点与临床治疗进展”这一话题展开系列讨论。本期为第1篇内容——血液科患者重症感染的特点。后续将推送第2、3、4篇内容,敬请关注优医迈公众号推文。
血液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特殊性,发生感染对血液病治疗有重要影响。
感染是导致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病原微生物、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抗感染药物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血液病患者存在诸多感染因素,包括:
1、疾病因素。血液病本身合并粒细胞减少、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放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各种单抗、CAR-T细胞治疗、小分子靶向药物等;
2、造血干细胞移植因素。超强度的预处理导致骨髓抑制、采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可能发生GVHD等等;
3、防御屏障破坏相关因素。肿瘤组织破坏黏膜组织、放化疗导致黏膜屏障破坏以及各类穿刺插管术;
4、其他因素。如高龄、多器官功能衰竭、营养不良、肿瘤组织局部坏死等。
其次,血液科患者的感染有许多特殊之处。比如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常导致诊断困难,反复感染、机会性感染以及混合感染多见,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早期确诊困难,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低,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感染易扩散,败血症、重症肺炎等严重感染发生率高,多为院内感染。耐药率高,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更易发生内源性感染或导管相关感染。
最后,血液科患者感染的突出表现是粒缺伴发热。中国血液病患者粒缺发热的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粒缺持续21d时,发热的累积发生率超过80%。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上呼吸道、肛周组织、血流。肺部感染病死率最高,为20.8%。血流感染病死率为7.1%。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不同的感染部位,其致病菌也明显不同。
总之,血液科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多种因素导致血液科患者易发生感染,其中粒细胞缺乏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粒缺患者感染症状隐匿,体征不明显,常以发热作为唯一表现,临床进行培养检测,仅有极少数患者为阳性,若未予及时恰当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感染相关死亡率较高。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实验诊断学组组长
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全球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和J Hematol Oncol副主编
长期从事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工作,致力于恶性血液肿瘤精准诊疗,诊治疑难危重血液病能力突出,获选中央保健会诊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教学工作至今40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收录论文185篇,主编首部血液内科住培教材,主编专著16部,参编《内科学》统编教材6部,主持编写中国诊疗指南和共识14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7名,硕士研究生65名。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四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第十八届吴杨医药奖、2020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以及圣安东尼-EBMT成就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吴德沛教授:血液系统疾病的感染特点与临床治疗进展(1)—血液科患者重症感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