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多关节肿痛的痛风性关节炎一例诊治经验分享
2025-04-13
487

69岁男性,因“多关节红肿疼痛3年,加重10天”入院。该患者临床上以小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伴有晨僵,双腕关节磁共振提示有多发骨侵蚀,易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但实则为?


【病历摘要】


患者,男,69岁,主因“多关节红肿疼痛3年,加重10天”入院。


患者3年前无诱因出现左手第二掌指关节肿痛,伴有局部皮肤发红,就诊于当地医院,应用“青霉素、地塞米松”(具体不详)静脉滴注,症状好转。同年年底出现双踝关节肿痛,伴皮肤发红,于当地医院应用中药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此后逐渐出现双足第1、2、3跖趾关节肿胀疼痛,未诊治。


患者5个月前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和双腕关节肿胀疼痛,双肩关节上举困难,伴晨僵,持续数分钟可缓解,同时右手第三远端指间关节处出现白色结节,就诊于当地某三甲医院,查血常规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13mm/h,C反应蛋白22.3mg/L,血尿酸573μmol/L,肌酐104.7μmol/L;类风湿组合阴性(未见化验单);HLA-B27阴性;双手关节X线示类风湿关节炎改变,腰椎退行性变。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皮肤感染”,予以“依托考昔120mg qd、泼尼松15mg qd和来氟米特10mg qd”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逐渐将泼尼松减量至10mg/5mg交替口服。


患者2个月前关节症状再次加重,复查红细胞沉降率46mm/h,血尿酸638μmol/L,予以“苯溴马隆50mg qd,碳酸氢钠1g tid”,症状改善,但出现双手近端、远端指间关节结节样膨大。10天前出现右膝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伴局部红肿及皮温升高,次日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右手第三远端指间关节外侧曾有白色糊状物质流出,曾有一过性发热,体温最高38℃,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为“类风湿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予以应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局部抗感染、换药治疗后症状改善。


病程中无明显腰背痛、足跟痛;轻微口干,无眼干、牙齿片状脱落;否认有脱发、光过敏、口腔溃疡、银屑样皮疹表现。起病以来,精神食欲可,大小便基本正常,体重略有减轻。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34年前患双下肢静脉血栓,行手术治疗;有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


生命体征平稳,右手中指外侧可见一处约0.8cm×0.8cm破溃,未见分泌物。心肺腹未见异常。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可见Bouchard、Heberden结节,双手第2掌指关节轻微肿胀,皮肤色泽深,压痛阳性,双膝关节无肿胀,右膝屈曲、伸直时疼痛明显。双踝外侧、双足第2、3跖趾关节肿胀,压痛阳性。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5.65×109/L,血红蛋白113g/L,血小板计数346×109/L。尿便常规基本正常。红细胞沉降率23mm/h。生化示肝功能、肌酶、血脂、空腹血糖、电解质基本正常,尿酸470μmol/L。糖化血红蛋白6.4%。DIC全项纤维蛋白降解产物12.9μg/ml、D-二聚体1632ng/ml。甲状腺功能正常范围。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T-SPOT.TB):阴性。局部分泌物培养:阴性。


免疫相关检查:C反应蛋白正常;免疫球蛋白示IgA、IgM略低,补体正常。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隐性类风湿因子及抗GPI抗体、抗波形蛋白抗体、抗核抗体、抗ENA抗体、HLA-B27阴性。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示:双手第2~5近节指间关节、双手第2掌指关节、右手第5掌指关节、右手第3~4远节指间关节、双侧腕掌关节、腕关节间隙狭窄,部分关节面模糊不清,部分腕骨内可见少许囊变影。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


胸部CT:双肺少许陈旧性病变,气管及左主支气管内有稍高密度影,考虑分泌物可能,双侧胸膜稍增厚。4R区淋巴结稍肿大。甲状腺左叶结节及钙化。


腹部超声:左肾囊肿,左肾盂旁囊肿,局限性积液腹部肠管胀气。心脏超声:左房扩大、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泌尿系超声:左肾多发囊肿,大者内有分隔,前列腺增大伴钙化。膝关节超声:右膝髌上囊少量积液,滑膜增生。双膝重度退行性病变。腕关节MR:双腕及部分掌指关节、近节指间关节多发滑膜炎,右手多发屈肌腱腱鞘炎,双腕及掌指关节多发骨侵蚀。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诊断】


痛风性关节炎


【诊治经过】


给予患者低嘌呤饮食,非布司他20mg q.d.降尿酸治疗并逐渐加量至40mg q.d.,局部手指破溃处换药。复查尿酸降至正常,随访1年无急性关节炎发作。


【病例评析】


该患者临床上以小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伴有晨僵,双腕关节磁共振提示有多发骨侵蚀,易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在当地医院曾给予慢作用抗风湿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短期治疗关节肿胀疼痛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也曾短期给予生物制剂治疗。但仔细询问患者病史,患者在发病前曾有饮酒及口服利尿剂的诱因,血尿酸升高,病程初期以单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存在滑膜水肿及骨侵蚀。且患者类风湿相关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和抗波形蛋白抗体)均为阴性。患者入院后关节肿胀疼痛消失,因此,不能进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确诊。为了明确患者的诊断,进行了双能CT检查(图1),结果提示有痛风结晶形成。因此,该患者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明确。

图1 患者双能CT提示痛风石沉积,绿色示痛风石沉积


图1 患者双能CT提示痛风石沉积,绿色示痛风石沉积


从患者整个病程来看,右手第三远端指间关节形成痛风石,发生破溃并排出白色、糊状的尿酸盐晶体。外侧曾有白色糊状物质流出。易被诊断为“感染性关节炎”。该患者为老年男性,晨僵时间小于30分钟,查体双手远端指间关节可见Heberden结节,近端指间关节可见Bouchard结节。膝关节X线提示膝关节边缘骨赘形成,腰椎可见唇样增生,故考虑骨关节炎诊断明确。


因此,本患者同时合并了痛风性关节炎及骨关节炎。临床上以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且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炎,易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临床上较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但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以“模拟”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特点,表现为多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要点包括:①详细的询问病史是鉴别诊断的关键点,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有痛风的家族史、饮酒、口服利尿剂及肾结石病史;②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可有皮下痛风石的沉积;③痛风患者特异性放射学改变为非对称性、硬化和突出边缘的骨侵蚀;④痛风患者实验室检查有高尿酸血症;⑤痛风患者关节积液或皮下组织中发现尿酸盐结晶。


痛风曾经被认为是“王者之病”。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在提高。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1300万痛风患者。痛风的自然病程分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可有痛风石形成,从首次发作到发展为慢性关节炎的时间间隔差异很大(3~42年)。2%的患者在首次发作20年后可出现严重的残疾。值得一提的是,痛风可侵犯全身任何关节,脊柱关节也不例外。超声、磁共振及双能CT均可显示痛风石,但双能CT特异性最高。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


1.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尿酸水平,一旦应用,应尽量使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μmol/L以下。血尿酸< 360μmol/L,能有效防止痛风的发生及复发。血尿酸维持在300μmol/L,痛风石能逐渐被吸收,可预防关节破坏和肾损伤。降尿酸药物包括以下两类:


(1)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代表药物为别嘌醇,适用于尿尿酸≥1000mg/24h、肾功能受损、有泌尿系结石病史及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无效患者。起始剂量宜低,50~100mg/d,以后每2~4周增加100mg,每天剂量控制在300mg以内。非布司他是新上市的一种有效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是别嘌醇不能耐受或过敏患者的最佳选择。


(2)促进尿酸排出的药物:


代表药物有苯溴马隆和丙磺舒,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尿尿酸< 600mg/24h、无肾结石的患者。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为苯溴马隆,初始剂量为25mg/d,逐渐增至50~100mg/d。


2.有效地控制及预防急性发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秋水仙碱可以预防急性发作。秋水仙碱0.6mg,1~3次/d,耐受性良好;对于不能耐受秋水仙碱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小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此外,饮食控制、并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也可以很大程度预防痛风的发作。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