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医疗纠纷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这点很重要
2017-12-15
551

提到医患关系,我们本应想的是“关怀与被关怀”、“感谢与被感谢”。然而近些年来,医患关系却被一系列的伤医、医闹事件蒙上了血色的阴影,甚至有人提出了中国式医患关系的说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一直是医生乃至我国医疗界不断探索且并未破解的难题。以下提及的这点,虽不能帮医生们彻底摆脱医疗纠纷,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避免一些难题。

在当今医疗环境的催化下,医生们似乎越发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患者一般不会因为你业务不精而起诉,相反,当他们感觉你不够关心,必然会采取行动。

此外,尽管有的治疗虽然符合医学规范,却没有考虑个人因素。即便治好了疾病,也不会得到尊重。

例如一名医生在术前谈话时问患者:“手术是用国产刀还是用进口刀?”患者疑惑地问:“有什么区别吗?”医生说:“区别大着呢,进口刀手术快,时间短,出血少。”患者说:“那就用进口刀吧。”患者很快签了字,出院结账时才知道进口刀是自费。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患者心里不爽,觉得好像掉进了医生挖的陷阱里,于是投诉了医生。

其实这位患者投诉医生,并非没有道理。教科书式的术前谈话虽无过错,却在医患之间垒起一道墙。因为医患沟通不仅是语言的沟通,更是心灵的对话。而想要触及患者的心灵,则必须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当你能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进行医疗决策和救治的时候,相信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这时候,医生看病,既要看“人的病”,更要看“病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说白了,就是既要考虑患者病情需要,也要考虑患者的家庭条件。有钱的按有钱的办法治,没钱的按没钱的办法治,因病而异,因人而异。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治疗虽然符合医学规范,也给患者治好了疾病,也不会得到尊重的根源所在。

所以,医生不能把患者当成一个生物人,而要当成一个社会人。在许多情况下即便是症状相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有不同的治疗结果期望值。例如,有的患者明明已经处于生命晚期,治疗也不会有任何作用,但医生却在拼命地开贵重药,除了徒耗钱财,别无益处,最终人财两空。结果可想而知,不仅让患者家属寒心,更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此外,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的不足。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这句话虽然是奥斯勒在100多年前所说,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他非常尖锐、切中要害地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应当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但相对国外医学院校,中国医学教育在医学人文方面的课程量明显不足。据一项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这份调查还显示,当下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混乱,不仅开设的课程门数少,学时也少。

医学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克服现代医学“对人的遗忘”的途径。目前,有学者指出对医学的人文复兴等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但医学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传授,还需要医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医院,在实践中直接感知、尝试、体验、锻炼和提升医学人文精神。

只有加强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让医生们的眼里不仅看见了病,也看到了疾病背后的人,医学才有人的温度。最终实现“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医患关系的最高境界!

(环球医学编辑:王立群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