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强主委:《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解读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
2017-05-15
756

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我国代谢外科于20世纪末开展,目前在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选择及操作、并发症的防治、围术期管理、术后随访等方面尚存不足。

为规范T2DM外科治疗的开展,使T2DM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方案,并最大程度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SMBS)”召集国内有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该指南推出后,随着全国范围内手术数量的逐年上升,在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选择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减重手术最初被用于治疗病态性肥胖,20世纪90年代观察到,减重手术除了明显减轻体重,还可以良好的控制血糖,术后患者不需要药物降糖并能长期保持血糖正常的例数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且与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我国肥胖症和糖尿病外科治疗始于2000年,开展手术的医院及术者缺乏规范化培训,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对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操作等进行规范,《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版)》正是基于此目的在国内外专家大力支持下产生的。

指南撰写参照了美国2013版《减肥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代谢和非手术支持临床实践指南》、我国《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以及2011版IDF《减重手术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参考了我国减重及代谢外科特点。

对于手术的适应证,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和BMI,分为三个手术推荐等级:积极手术、可考虑手术、慎重开展手术。考虑到人种差别,我国在选择患者的BMI范围上较美国2013版指南下调了2.5,2011版IDF《减重手术治疗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也指出:对于糖尿病和心血管风险日益增加的亚裔人群,建议下调肥胖分级指数。我们在指南中还细化了对于患者胰岛功能的评估标准(表1),“T2DM病程≤15年,且胰岛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清C肽水平≥正常值下限的1/2”,以保证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疗效。此外,由于我国患者腹型肥胖居多,故在指南中增加了腹围标准,建议“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表1手术治疗T2DM患者入选标准

肥胖及代谢病外科历经几十年发展出现了多种术式,我国开展初期也呈现过多种术式,由于我国现缺乏长期、大样本的数据支持,故指南中推荐目前国际上普遍被证实有效并推广的标准术式有4种: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手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其中LAGB暂不推荐应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患者,BPD-DS术后营养相关并发症多,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术式,建议谨慎采用。

围术期管理及随访是大家既往容易忽视的部分,但对于减重患者的管理和恢复却影响重大,因此,本次指南撰写格外增加了此部分,从饮食、营养、血糖、生化指标等方面,细化了标准,并列出了表格供大家方便参照(表2)。

表2T2DM术前评估项目

表2-续表

手术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治疗史上革命性的变化,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治疗研究起步较晚,2014版《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的出现,是中国减重代谢治疗方面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但我们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缺少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循证医学Ⅰ类证据,没有大样本、长期随访的资料,无法提供有说服力的亚裔人群数据等。未来的中国肥胖和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还会针对这方面进一步地修改与订正。随着减重代谢手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相信以后会出现更加大型、完善、严谨的亚裔人群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我们的指南会更加严谨与完善(表3)。

表3T2DM术后随访表格范例

专家一致呼吁,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也有章可循。但少数医院在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等方面不够规范,导致临床疗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有所增高。当前,应加大相关诊疗指南的推广,积极推动建立更具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国版”诊疗指南、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实施行业准入,以规范外科治疗糖尿病的医疗行为。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开展10余年,其主要治疗机制是通过限制食物摄入和吸收,降低胰岛细胞负荷。针对亚裔和中国患者,国内外学界也相继推出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亚洲版及中国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目前,国内有6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该项手术,还有更多医疗机构在尝试开展。但少数医疗机构在适应证选择、手术方式、术后终身随访等环节不够规范,对临床疗效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对1型糖尿病患者也采取手术治疗。采用非微创的开放式手术、术后不随访等。

尽管我国目前手术治疗T2DM的循证医学Ⅰ类证据不足,然而从临床实践经验可见,此类手术对于我国肥胖症和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西方国家报道相似。CSMBS制定《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旨在规范应用减重外科手术方式治疗T2DM等代谢性疾病,并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图1)。

图1肥胖和2型糖尿病诊疗流程

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

附: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研究(China national diabete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tudy)报告,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总体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10.6%,女性8.8%。由此推算我国DM患病总人数达9240万,位居世界第一。DM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估算人数约为1.5亿。而且DM患病率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2010年数据显示DM患病率已达11.6%。在所有类型DM中,2型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约占90%。肥胖是DM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最新的全国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超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5.0~<27.5]与肥胖症(BMI≥27.5)人群的DM患病率分别为12.8%和18.5%,其中成年男性的DM患病率分别为33.7%和13.7%,成年女性的DM患病率分别为29.2%和10.7%。所有T2DM患者平均BMI为25.0。

1980年,Pories等行胃旁路手术治疗肥胖症时发现,合并T2DM的患者术后血糖迅速恢复正常,甚至部分患者可不再服用降糖药物。2004年,Ferchak等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发现,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在接受胃旁路手术后,不需要药物降糖并能长期保持血糖正常的病例数明显高于非手术组,且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Arterburn等还发现患者术后出现了收缩压降低、血脂异常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等有益变化。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代谢外科(metabolic surgery)。基于手术可为合并T2DM的肥胖症患者带来诸多改善代谢的益处,200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T2DM治疗指南中正式将此类手术列为肥胖症合并T2DM的治疗措施之一;2011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正式推荐代谢外科手术可作为肥胖症合并T2DM的治疗方法。卫生经济学研究发现,代谢外科手术能够降低远期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从而减轻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我国肥胖症和糖尿病外科治疗始于2000年,在郑成竹等减重和代谢外科专家组织下,制定并发布了《中国肥胖病外科治疗指南(2007)》、《中国糖尿病外科治疗专家指导意见(2010)》、《手术治疗糖尿病专家共识》以及《手术治疗糖尿病适应证及禁忌证专家共识(2013版)(讨论稿)》,为我国减重和代谢外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规范。

近年来,我国减重代谢外科手术例数迅猛增长,但相应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开展手术的医院及术者缺乏规范化培训,故对于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要点的掌握等并不一致。为适应我国减重和代谢外科发展的需要,2012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成立了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

尽管我国目前手术治疗T2DM的循证医学Ⅰ类证据不足,然而从临床实践经验可见,此类手术对于我国肥胖症和T2DM患者的治疗效果与西方国家报道相似。CSMBS制定《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旨在规范应用减重外科手术方式治疗T2DM等代谢性疾病,并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本指南着重于以减重手术方式治疗T2DM为首要目的的范畴,参照了我国以往专家指导意见和共识,以及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各版指南,吸收并采纳我国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文献,并根据我国现状及人群的体质特点进行撰写。

一、手术适应证

1. T2DM病程≤15年,且胰岛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空腹血清C肽≥正常值下限的1/2。

2.患者的BMI是判断是否适合手术的重要临床标准。

3.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4.建议年龄为16~65岁。

二、手术禁忌证

1.明确诊断为非肥胖型1型糖尿病。

2.胰岛D细胞功能已基本丧失,血清C肽水平低或糖负荷下C肽释放曲线低平。

3. BMI<25.0者目前不推荐手术。

4.妊娠糖尿病及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

5.滥用药物或酒精成瘾或患有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

6.智力障碍或智力不成熟,行为不能自控者。

7.对手术预期不符合实际者。

8.不愿承担手术潜在并发症风险。

9.不能配合术后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依从性差者。

10.全身状况差,难以耐受全身麻醉或手术者。

三、手术治疗T2DMⅡ临床结局评判标准

1.无效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善;降糖药种类和剂量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减少。

2.明显改善 降糖药种类或剂量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术后HbA1c<7.5%。

3.部分缓解 术后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控制血糖;6.5%≤HbAlc<7.0%。空腹血糖(FPG)5.6~6.9mmol/L,且餐后2小时血糖7.8~11.0mmol/L;须保持1年以上。

4.完全缓解 术后无须服用降糖药,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控制血糖;HbA1C<6.5%;FPG<5.6mmol/L,且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须保持1年以上。

5.长期缓解 达到完全缓解,并维持5年以上。

四、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减重代谢外科历经几十年发展出现了多种术式,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标准术式有4种: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腹腔镜可调节胃绑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其他改进或新术式仍缺乏长期证据支持。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术后早期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开腹手术,故强烈推荐腹腔镜手术。

(一)LRYGB

LRYGB是减重代谢外科最常用、有效的术式,除减重效果显著外,对糖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改善程度也较高,可作为减重代谢外科首选术式。根据西方国家大样本荟萃分析报道,LRYGB术后1年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为65%~70%,T2DM缓解率为80%~85%。其吻合口溃疡、胃食管反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手术相关病死率约为0.5%。

LRYGB操作要点(推荐):建立容积<50ml的胃小囊(建议15~30ml),胃囊越小,术后效果越好;旷置全部胃底,防止术后胃小囊扩张导致复胖;食物袢与胆胰袢长度之和应>200cm,可根据患者BMI、T2DM发病程度及具体情况调整(临床经验表明,旁路肠襻越长,术后效果越好);建议胃空肠吻合口直径<1.5cm,尽量关闭系膜裂孔,防止术后内疝。

(二)LSG

LSG是以限制胃容积为主的手术类型,保持原胃肠道解剖关系,可改变部分胃肠激素水平。对T2DM患者的糖代谢及其他代谢指标改善程度较好,可作为独立手术应用,也可作为重度肥胖(BMI>50)患者第一阶段的减重手术。根据西方国家大样本荟萃分析报道,SG术后1年%EWL为30%~60%,T2DM缓解率约为65%。术后消化道漏、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3.3%,手术相关病死率<0.5%。

LSG操作要点(推荐):完全游离胃底和胃大弯,应用32~36Fr球囊胃管作为胃内支撑,距幽门2~6cm处作为胃袖状切除起点,向上切割闭合,完全切除胃底,完整保留贲门,建立容积为60~80ml袖状胃。术中如发现食管裂孔疝应同期处理。

(三)BPD-DS

BPD-DS为以减少营养物质在肠道吸收为主的术式,在减重和代谢指标控制方面均优于其他3种术式,可以纠正胰岛素抵抗,但操作难度较大,且随着共同肠道长度缩短,营养缺乏风险相应增加,术后营养相关并发症多,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术式,建议谨慎采用。术后1年%EWL为70%,T2DM缓解率达到95%~10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5.0%,手术相关病死率为1.0%。

BPD-DS推荐操作要点:须先行胃袖状切除手术,袖状胃容积为100~200ml,保留胃幽门并在十二指肠上段将其横断,在距离回盲瓣约250cm处将小肠横断。十二指肠横断远端以吻合器闭合,十二指肠横断近端与小肠远端吻合,将小肠横断近端与回肠在距离回盲瓣50~100cm处进行吻合。

(四)LAGB

LAGB为单纯限制胃容积、减少摄食量而达到减重目的的手术方式,缺少中长期疗效数据,暂不推荐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患者。医生在进行术式选择决策时须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手术的首要目的(单纯减重还是治疗代谢性疾病);当地医疗资源(外科医生技术和设备条件);患者个人意愿和倾向及对手术效果的期望;患者风险分层,综合考虑患者年龄、DM病程、心肺功能状态、对术后营养治疗的认知度和配合度、随访的依从性及经济状况等。

五、术前评估与准备

(一)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应由多学科团队(MDT)进行,MDT一般应以减重外科医师、内分泌科医师、精神心理科医师和营养师为核心成员,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邀请麻醉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等专科医师联合会诊,目的在于明确是否符合手术指征、有无手术禁忌证、手术风险评估以及如何降低手术风险。

(二)术前准备

1.胃肠手术术前常规准备。

2.术前合理控制血糖和体重,以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3.治疗并控制其他合并疾病,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六、术后并发症

1.常见消化道并发症出血、消化道漏、胃食管反流、溃疡等,可常规处理。

2.肺栓塞 肺栓塞是肥胖患者术后急性并发症之一,卧床将增加其发生率。以预防为主,建议术后早期离床活动,高危患者围术期可适当给予抗凝药物。

3.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应以预防为主,对于高危因素患者推荐应用持续压迫装置,术后24小时皮下注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建议早期下床活动。

4.内疝 建议术中关闭系膜裂孔,防止术后内疝发生。

5.呼吸系统并发症 对于有临床症状者,应给予吸氧,有报道术后早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可降低术后发生肺不张和肺炎风险。

6.胆囊炎和胆石形成 如体重下降过快,可考虑给予熊去氧胆酸,以预防胆囊炎和胆石形成。

七、围术期管理

(一)围术期血糖管理

对于合并T2DM的肥胖患者,应监测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指尖血糖,给予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术前控制血糖<10mmol/L。术后应停止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磺酰脲类和氯茴苯酸类),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术后未达到血糖目标的门诊患者可使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及肠促胰岛素药物治疗。如术后T2DM缓解,应停止应用抗糖尿病药物;术后血糖控制不良的高血糖患者应由内分泌科医生进行指导。

(二)术后营养管理

术后营养管理的原则如下。①每日摄入足够水分,建议≥2000ml。②每日摄入足够蛋白量,建议为60~80g/d,对于行BPD-DS的患者术后应在此基础上增加30%蛋白摄入量。③补充足量的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在术后3个月内,全部以口服咀嚼或液体形式给予。术后补充每日必需量的2倍,并额外补充适量的铁、枸橼酸钙、维生素D及维生素B,行BPD-DS的患者术后还应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及维生素K。④尽量减少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摄入。

(三)围术期的饮食管理

围术期及术后膳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①术前24小时给予无糖、无咖啡因、低热量或无热量清流食。②手术日禁食。③术后次日可开始酌量给予无糖、无咖啡因、低热量或无热量清流食,每15分钟进清流食1次。④术后2日至3周给予低糖、低脂、无咖啡因清流食,每15分钟进水1次,每小时给予含热量清流食1次。⑤术后3周至3个月给予低糖、低脂、无咖啡因半流质和软质食物。⑥术后3个月以上逐步添加固体食物,直至恢复正常进食。

八、术后随访和监测

术后长期按计划对患者进行随访和监测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

其他注意事项:①以上监测如有任何异常,均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纠正。②重度肥胖患者,监测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和尿量,以排除横纹肌溶解。③育龄女性术后1年内应避免妊娠,应给予适当的避孕措施。术后无论何时妊娠,均须严密监测母体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包括血清铁、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血清钙、脂溶性维生素等,以保证胎儿健康。④建议患者分次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每周最少150分钟,目标为每周300分钟。

结语

对于肥胖T2DM患者,减重外科的部分手术方式对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强化治疗。尽管保守治疗和药物治疗仍为T2DM的优先治疗方式,但在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减重手术可作为治疗T2DM的选择。手术治疗T2DM的前提是患者尚具备足够的胰岛功能储备。建立MDT,严格选择患者及适合的手术方式,充分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并加强术后随访和营养、运动指导,是提高手术治疗T2DM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同时,鼓励开展回顾性调查研究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建立并积累针对中国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外科学组.《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1):1005-1007.

2. 刘金钢.《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糖尿病天地.2015,9(3):128-129.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江苏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国际静脉联盟中国静脉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血管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会血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扫码参与互动

作者介绍
李晓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胡楠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知识》约稿
作者:李晓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胡楠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贾朝娟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