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结构细胞(如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增加,常伴有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此外,在临床上还存在无典型症状的一类特殊哮喘患者——“不典型哮喘”,分为以下几种: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及隐匿性哮喘。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
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症状,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概念是由美国罗德岛医院的Corrao和Irwin等人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并且发现这种咳嗽在给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后消失,但停药后又复发[1]。在我国2016年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均明确提出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概念[2,3]。根据相关调查显示,2006年、2009年、2011年、2013年中国成人慢性咳嗽患者中,咳嗽变异性哮喘所占比例分别为13.6%、20.08%、28%、32.6%,呈明显上升趋势[4-7],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成为我国慢性咳嗽患者的主要病因。其中30%~40%的CVA患者最终进展为典型哮喘。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并尽早治疗CVA,对预防这部分患者最终发展为典型哮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8]。但是,在对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门诊就诊的558例成人慢性咳嗽患者(以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病程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的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约80%的患者被认为是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引起,可见临床医生对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认识不足,慢性咳嗽存在严重的误诊误治现象,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有待进一步加强[9]。
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2016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指出:慢性咳嗽,常伴有明显的夜间刺激性咳嗽;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呼气峰流速日间变异率≥20%,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有效可诊断为CVA[3]。欧洲(ESR)指南认为,以咳嗽为唯一表现,气道反应增高不一定就是CVA,只有经过抗哮喘治疗后咳嗽缓解才能诊断CVA[10]。2006年美国(ACCP)指南同意欧洲(ESR指南的上述观点,同时还指出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可基本上排除CVA,对可疑有CVA,但根据临床表现和普通肺功能检查尚不能确诊的患者应,当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且必须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咳嗽缓解的前提下才能确立诊断[11]。在中国,对于慢性咳嗽患者,我们要如何诊断呢?首先,根据患者病史选择相关检查,检查由简单到复杂,先常见病,后少见病,降低患者的诊断成本。由于CVA是慢性咳嗽首要病因,支气管高反应性是诊断CVA重要标准,也是与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鉴别的主要标准,故将肺通气功能和激发试验列为首要检查项目[3,4]。另外,有研究显示CVA患者的FeNO水平显著高于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和其他患者,可作为慢性咳嗽的诊断性标志物,尤其用于CVA与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的鉴别诊断[12]。根据我国目前医疗状况,部分基层医院条件有限,可能无法进行食管24小时pH监测、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甚至有些无法进行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临床医生需要一种简易可行的诊断方法来协助诊断。ACCP慢性咳嗽指南2006指出,若患者经济条件或医院设备条件有限,可根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性治疗,优先使用β2受体激动剂作为慢性咳嗽诊断性治疗的第一步,根据治疗反应确认病因诊断[4,7,13]。一项日本研究,通过184名慢性咳嗽患者对诊断性治疗的反应,进行病因学初步分类。109人为BRC(β2激动剂反应性咳嗽),86人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53人被诊断为CVA(48.6%),其中47人经过第一阶段治疗后慢性咳嗽明显改善。因此,以β2受体激动剂的治疗反应来作为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的第一步,是一种费用低廉而有效的方法[14]。
目前,由于我国很多患者不能进行激发试验或者很多医院未开展激发试验;CVA患者的FEV1或者呼气流量峰值(PEF)较正常人群略有降低,绝大多数仍接近正常范围,支气管舒张试验对CVA的诊断作用不大。因此,在我国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确诊略有困难。对于高度怀疑CVA患者可采取经验性治疗,其原则与典型哮喘相同。ICS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比单用ICS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能更快速和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推荐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的复方制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建议治疗时间至少8周以上,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必要时可短期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CVA有效,能改善咳嗽症状,降低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咳嗽敏感度,对少数对ICS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有效。但对于肺功能、气道高反应性和痰炎性介质水平没有改善作用[3,15]。在针对CVA治疗中ICS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控制CVA的咳嗽症状,而且与预后相关,可预防疾病进展为喘息、气道重构和慢性气流阻塞。正如典型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和气道重构在CVA中同样存在,因此ICS是CVA的一线治疗,尤其对于那些存在持续咳嗽的患者。若ICS单药不足以控制,可添加其他药物如LABA[16]。一项应用布地奈德治疗CVA的研究显示,CVA患者在接受布地奈德治疗后3个月气道高反应性即显著降低,但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为了完全消除气道炎症,仍需长期ICS治疗;并且CVA患者气道炎症的改善比典型哮喘患者更显著[17]。
在对中国成人慢性咳嗽患者治疗现状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慢性咳嗽患者被反复使用抗生素或进行镇咳治疗,由此反映了误治的情况。在治疗效果上,大多数患者疗效不满意,说明治疗不得当[9]。目前中国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有待进一步加强。CVA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查找慢性咳嗽病因时要想到CVA,根据慢性咳嗽病因诊断程序,肺通气功能和支气管激发试验为CVA的主要检查项目,但只有经相应治疗后症状缓解,病因诊断方能成立。若条件有限,可优先使用β2受体激动剂作为诊断性治疗。在确诊为CVA后,ICS+LABA是其一线治疗药物,不仅控制CVA的咳嗽症状,而且与预后相关。
二、胸闷变异性哮喘
胸闷变异性哮喘是由沈华浩教授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型哮喘临床表型,以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症状,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胸闷。由此提醒临床医生胸闷可能与哮喘相关而非心血管疾病,这非常有价值。在对24例以反复胸闷为唯一症状,无喘息或反复咳嗽症状,听诊未闻及哮鸣音患者的研究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气道高反应性、气流受限的变异性和可逆性,这些均为哮喘的特征性异常表现。气道活检标本证实与哮喘一致的病理学改变。与经典哮喘患者相比,这些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低,焦虑和抑郁发生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患者都对ICS或ICS/LABA治疗显示出良好疗效。对于那些以反复发作的胸部紧缩感为唯一症状的患者,当排除其他疾病时,应考虑哮喘诊断[18]。CTVA的诊断要点是: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同时具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胸闷。治疗与哮喘相似,使用ICS或ICS+LABA治疗反应良好[3]。
CTVA的提出提醒我们,首先,一些真正的哮喘患者可不表现出典型症状,临床医生需要知晓,那些存在异常呼吸道或胸部症状的患者,实为哮喘的可能。进行支气管高反应性的生理学检查,对于评估哮喘可能性非常重要;对哮喘治疗反应良好是确诊哮喘所必需的,可证实支气管高反应性的检测结果是正确的而非假阳性结果[19-21]。
三、隐匿性哮喘
隐匿性哮喘的概念是在1992首次提出,指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在16年后仍然被国际主流医学杂志《柳叶刀》引用,指出“强有力的证据表明,14%~58%无症状气道高反应性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典型哮喘”。隐匿性哮喘是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为正常和症状性哮喘的中间状态;随访发现有14%~58%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所有发展为有症状哮喘的隐匿性哮喘患者,均具有过敏性体质、既往有呼吸道病毒感染史、一级亲属有哮喘史的特点。同时相较于未发展为有症状哮喘的患者,他们有更高的气道高反应基线。隐匿性哮喘患者发展为有症状哮喘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证明[19,22]。其中气道高反应性越严重,越可能发展为哮喘。约45%最初诊断为轻度或以上BHR者(PD20 FEV1≤3.2μmol)在2年随访中发展为哮喘,其中80%都有幼年呼吸道疾病史,提示其为亚临床或隐匿性哮喘[23]。
参考文献
1. CORRAO WM, BRAMAN SS, IRWIN RS. Chronic cough as the sole presenting manifest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J]. N Engl J Med, 1979, 300(12): 633-637.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5): 323-354.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9): 675-697.
4. LAI KF, CHEN RC, LIU CL, et al. Etiology and a diagnostic protocol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J]. ZhonghuaJie He He Hu Xi ZaZhi, 2006, 29(2): 96-99.
5. 牛瑞, 邵明举, 刘波, 等. 咳嗽变异性哮喘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中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5): 511-513.
6. 何智敏, 江广理, 谢灿茂. “指南”对慢性咳嗽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25): 302-303.
7. LAI K, CHEN R, LIN J, et al.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urvey on causes of chronic cough in China[J]. Chest, 2013, 143(3): 613-620.
8. MATSUMOTO H, NIIMI A, TAKEMURA M, et al. Prognosis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J]. J Asthma, 2006, 43(2): 131-135.
9. 赖克方, 李斌恺, 王法霞, 等. 慢性咳嗽患者的诊疗现状调查[J]. 国际呼吸杂志, 2011, 31(9): 645-647.
10. MORICE AH, FONTANA GA, SOVIJARVI AR, et al.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ugh[J]. EurRespir J, 2004, 24(3): 481-492.
11. IRWINRS, BAUMANNMH, BOLSERDC,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ugh executive summary: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hest, 2006, 129: 1S-292S.
12. SATO S, SAITO J, SATO Y, et 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or diagnosing prolonged cough[J]. Respir Med, 2008, 102(10):1452-1459.
13. DICPINIGAITIS PV. Chronic cough due to asthma: 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Chest, 2006, 129(1 Suppl): 75S-79S.
14. SHIMIZU H, HAYASHI M,SAITO Y,et al.Classification of chronic cough by systematic cascade trial starting with beta agonist[J]. Cough, 2013, 9(1): 4.
15. TAKEMURA M, NIIMI A, MATSUMOTO H, et al. Clinical, physiological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montelukast in patients with cough variant asthma[J]. Respiration, 2012, 83(4): 308-315.
16. NIIMI A. Cough and Asthma[J]. CurrRespir Med Rev, 2011, 7(1): 47-54.
17. LIU M, LIU K, ZHU N, et al.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Induced Sputum and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in Cough Variant Asthma during Long-Term Inhaled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J]. Mediators Inflamm, 2012, 2012: 403868.
18. SHEN H, HUA W,WANG P,et al. A new phenotype of asthma:chest tightness as the sole presenting manifestation[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3, 111(3): 226-227.
19. ZHONG N. 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deja vu all over again[J]. J Thorac Dis, 2014, 6(5): 407-408.
20. IRWIN RS. 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 (CTVA): reconfirmed and not generally appreciated[J]. J Thorac Dis, 2014, 6(5): 405-406.
21. THOMAS M. Asthma diagnosis: not always simple or straightforward…[J]. J Thorac Dis, 2014, 6(5):409-410.
22. LAPRISE C,BOULET LP.Asymptomatic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 three-year follow-up[J].Am J RespirCrit Care Med, 1997, 156(2 Pt 1): 403-409.
23. ZHONG NS, CHEN RC,YANG MO,et al. Is asymptomatic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an indication of potential asthma? A two-year follow-up of young students with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J].Chest, 1992, 102(4): 1104-1109.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省人民医院大内科教研室副主任,气道病区主任。河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知名专家。美国胸科协会(ATS)会员,美国生理协会(APS)会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委员,河南省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肺部肿瘤及间质性肺病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计委、省厅级科研课题8项。获河南省成果奖6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 10篇,参编医学著作3部。国家专利1项。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作者:赵丽敏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大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编辑:环球医学资讯贾朝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