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剂反应的指标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重要性
2014-05-26
280

2014年3月,发表于《Circ Heart Fail》的一篇文章评估了利尿剂反应的指标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预后的重要性。结果显示,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去肿胀治疗期间,低利尿剂疗效指标预示着长期结局比传统预后因素较差。

背景:在评估利尿剂应答时,主要的核心不在利尿剂的绝对剂量或排尿量,而在于使用一定剂量的利尿剂后能够产生排尿的效果。因此,我们假设,利尿剂疗效指标(DE)将可以捕捉到比原流体输出或利尿剂剂量更独特的预后效果。

方法和结果:我们独立分析了2组队列:(1)在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连续住院,出院时初步确诊为心衰的患者(n=657)和(2)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动脉导尿效力评价研究(ESCAPE)数据库中的患者(n=390)。DE被估算为每40mg呋塞米的净出量,随后基于中位值,将其分为高vs低DE。DE与静脉利尿剂剂量和净尿液排出量之间仅有一个适度相关性(所有比较r2≤0.26),这表明,DE可以描述独特的信息。排除肾功能和入院前利尿剂治疗的指标,包括右心导管检查变量在内的传统基线特征与DE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相关性。除了基线特征外,低DE与存活恶化相关,甚至在校正在院的利尿剂剂量、尿液排放量,这一结果仍然成立(Penn:危险比[HR],1.36:95%置信区间[CI],1.04~1.78;P=0.02;ESCAPE:HR,2.86;95% CI,1.53~5.36;P=0.001)。

结论:尽管需要确认方法是否适用于较少人为选择的人群,失代偿心衰住院患者去肿胀治疗期间,低DE预示着长期结局比传统预后因素较差。

(选题审校:周俊文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