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疗行业遭遇信息化,医疗环境、医患关系的颠覆在所难免。互联网时代,患者掌握数据、工具甚至真相已经不再是难事。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患者会明白医生的诊断依据,了解医生的诊疗活动,从而参与到诊疗过程当中。当信息技术介入医疗之后,还需不需要医生?医生又该怎样应对“聪明”的患者?
信息技术改变医疗
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新鲜在什么地方?新鲜在最近这几年,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生物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和可穿戴技术的应用。这使得我们的信息医疗,包括移动医疗,提上了议事日程,这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时尚的东西。所以大家都对这个感兴趣。
此外,移动医疗也进入到了基因领域,我们可以对特定基因进行解读,并且还可以和比尔·盖茨对比一下,看看你们的相似率有多少;我们可以结合现在的监控分析手段,从患者的可能易感因素到临床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监控。我们通过这个可以看到一个美妙的前景,信息技术是可以影响到医疗,使得医疗可以改变得更好。
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会使得现场治疗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可以使医生的临床决定得到充分的证据的支持,可以使健康管理更加流程化、规范化、有效率。当然病人也可以变得更强,再也不是弱势群体的。大数据分析和研究成为可能,可以使公共卫生监控更为充分,健康管理费用更低,质量更高。如果说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一定是一件低成本、高效益、提高质量的好事情。
医生如何面对“聪明”的患者?
作为医生方,如何面对准备好了的病人?病人掌握了工具、数据、信息和真相。在当病人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能够掌握这些之后,病人就会明白医生想了解什么、在想什么、在说什么、想干什么、诊疗活动是什么,这样他就可以参与到诊疗当中来。当病人知道更多之后,如果医生的说法不能使其信服,他便会对医生的诊断提出质疑,甚至给出自认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医生会面对更多的质疑。
信息化的突飞猛进,能够极大改变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医生与患者变得更加透明,信息技术成为医疗主力军,病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知道的越来越多,医生该怎么面对这些“聪明”的患者,值得深思。
当病人找医生看病的时候,他有可能会带来一个多月的心电图和血糖监测资料,甚至包括每天走了多少步路,消耗了多少热量。这个时候就需要医生更加耐心、不厌其烦。
然而,当下“排队半小时,看病3分钟”的就诊局面让医生无法耐心地和患者交流沟通。与此同时,一旦患者做好准备,其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照护能力、知识更新程度、信息利用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下,医生要如何修炼?
医生更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综合判断的能力和灵活应用的能力。
不要小看医生,医生3分钟看一个病人,如果说中国医生没有这样的能力,中国所有的病人都在外面排队了。比如说甲亢,医生在进行观察、问诊、聊饮食谈脾气的同时,就知道患者可能是怎么回事,然后,他就会开化验单请患者去做检查。如果按照时间收费,医生一定会慢慢跟患者谈。同样来说,比如说皮肤有一个过敏性的病变,把过敏的状况拍成照片给医生,在没有整体观察的情况下,医生根本无法判断。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医生更要有去伪存真的能力,综合判断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应对患者对医疗信息的掌握,避免受到患者质疑。
患者如何对待科技的进步
移动医疗给谁带来的障碍最大?不是医生而是患者。医生可以很迅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病人将会面对他的家庭医生、专科医生、药房、社区医生、转诊……在面对一个个不同人物、不同场景时,患者都是对着一台电脑去解决问题。因此,当医生变成了devices(设备)的时候,患者自己要学会掌握工具、获取信息和了解真相。否则的话,作为一个患者,你无法了解医生们究竟想了解什么,想干什么,你如何配合。对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改变是就医行为的改变,病人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信息的正确应用。
然而,对于患者来讲,仅仅掌握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当设备而不是医生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患者无法享受到定制化诊疗以及人文关怀乃,面对的会是大概率事件,数理统计资料,乃至走对生命最后,面对的也只是冰冷的电子设备。因此,当医生变成devices的时候,病人要有强大的内心。
如何面对电子化的医学?
整个医学已经变成了所谓的Morphing medicine(模糊化医学)了。医学的质量、各种各样的疾病以及地区疆域的概念都因信息化而被跨越了,这需要全民,无论是医院、医生、病人、企业、金融、政府、政策各个方面通力协作,共同面对。
尽管我们讲的这么美妙,现在还是在一个概念上,还停留在对数据的采集阶段,缺乏分析和综合解决方案,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完整医疗系统。现在被移动医疗设计的的病种据统计只有10个,而病种非常多。这些还是要落在医生身上,现有的医疗系统上。越是这样,医生的作用越重要。它缺乏有效、成熟的商业模式,缺乏质量标准、诊断标准、收费标准以及过硬的装备。
信息技术介入医疗需要什么样的政策?
其实需要的政策非常多。因为整个信息介入到医疗之后,行医和就医的文化会改变。工作流程是需要重新设计的,所有的数据最后是要落实到临床的。临床后台的支持是需要重新调集的,我们的数据标准化、系统标准化、病人隐私、数据安全、投资和商业模式、社区和医院的关系,我们的公共卫生和医院的关系……这些都是要考虑的。有很多政策是要进行重新考虑和出台的。从来就没有政策会先于技术的发展的,一定是技术发展倒逼规范或是政策的出台。
因此在这里,有很多信息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可穿戴设备的准入制度,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数据安全和储存制度,医疗信息/数据使用制度,公共接触医疗信息的许可制度,电子签名和电子处方。医疗要走到网上去,要信息化,有很多东西无法解决。还有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政策的问题。比如说社区卫生服务站招标的药和医院是不一样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在后面。当然还有伦理道德的问题,如果说真的是肿瘤病人,你选择告诉他还是选择不告诉他等等这样的问题,其实都期待大家思考。
我们已经生活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真的可以把人体很多信息变成数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医院、医生、公共管理部门、企业界、金融界是否做好了准备呢?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