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很多关于二甲双胍抗肿瘤活性的临床前研究和回顾性人群研究。但2015年7月,发表在《Lancet Oncol》的首个以生存为终点的临床研究显示,常规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并不能改善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
背景:临床前研究和回顾性人群研究的结果显示,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与抗肿瘤活性与降低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负担相关。因此人们假设二甲双胍可能可用于治疗癌症。本文目的是评估将二甲双胍添加到胰腺癌全身治疗中的疗效,并提供首项以生存结局为终点的二甲双胍用于肿瘤的临床试验报告。
方法: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双盲随机对照2期试验,涉及荷兰的4个临床中心。将18岁及以上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计算机生成的区组分配方案(模块大小为6)随机进行随机分配(1:1),其中治疗组患者在第1、8、15天静脉使用吉西他滨(1000 mg/m2),每4周一个周期,口服厄洛替尼(100mg)每日一次同时口服二甲双胍每日两次,对照组则将二甲双胍改为安慰剂。试验开始后第二周将二甲双胍的剂量从500mg每日两次(第一周)调整为1000mg每天两次。根据所在医院、糖尿病状态和肿瘤分期进行随机分层。研究设定的主要终点是意向性治疗人群6个月时的总生存率。本试验已结束,并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编号NCT01210911。
结果:在2010年5月31日至2014年1月3日间,研究人员将121名患者随机分组接受吉西他滨+厄洛替尼联合安慰剂(n=61)或联合二甲双胍(n=60)治疗。安慰剂组患者的6个月总生存率为63.9%(95% CI 51.9~75.9),治疗组则为56.7%(44.1~69.2)(p=0.41)。总生存率无显著组间差异(7.6个月[95% CI 6.1~9.1] vs 6.8个月[95% CI 5.1~8.5];[HR]1.056[95% CI 0.72~1.55];时序检验 p=0.78)。最常见的3~4级毒性反应分别为中性粒细胞减少(安慰剂组VS二甲双胍组15[25%] VS 15[25%])、皮疹(6[10%] VS 4[7%])、腹泻(3[5%] VS 6[10%])和疲劳(2[3%] VS 6[10%])。
解释:常规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并不能改善接受吉西他滨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结局。今后的研究应纳入更多双胍类药物,并将重点放在存在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以及那些显示对高能应激(如细胞能量内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器AMP激酶的功能丧失)敏感的患者上。
(选题审校:张萌萌 编辑:朱婧)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