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沟通能否因“限号看病”加强?
2014-06-30
241

当前,“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被广大患者所诟病,也因此加剧了医患矛盾。那么,问诊总共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患者满意的同时保证医生获取有用信息?怎样才能解决看病“时间短”问题?

医生平均2.4分钟看个病人被集体“控诉”

日前,为期两天半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4年第一届广东医患沟通技能与医生自我成长培训在穗完成。

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耿庆山举了一名医生朋友的例子:医生保持着每天看200名患者的纪录,上下午工作时间规定是各4小时,也就是说不喝不拉地连轴转,也只能给每位患者2.4分钟。为省时,他甚至请身为资深护士的太太帮忙记写处方,每天总有2.4分钟处理不来的病人,因此他上午要忙到下午2点、下午忙到晚上8点。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医患纠纷投诉量在10年间增长了10倍;而中国医院协会在调查全国326所医院后发现,98.4%的医院会发生医疗纠纷,三级医院大多每年在10例以上,1/4的三级医院每年超过30例。每年医院要将约5.9%的收入用于医疗纠纷赔偿,326所医院的赔偿总额达42亿元。

仔细分析这些医疗纠纷,可发现病人及家属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过激行为发生率达73.5%,其中接近45%发展为打砸医院,约35%导致医务人员受伤,接近九成导致病人滞留医院或不缴纳医疗费用。

各大医院医生平均2.4分钟看一名病人,被集体“控诉”太匆忙,医患沟通不良,被证实是导致医疗纠纷首要原因。

医患沟通不良是导致医疗纠纷首要原因

事实上,患者看病的同时带了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患者希望知道医生如何给自己用药,希望医生解释一下化验结果,而不是简单地说“没事”、“没什么大问题”;有的患者希望了解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案;还有的患者希望医生告诉他们“这病到底能不能治好”,恢复的程度如何等等。可由于医生看病时间太有限,沟通不够,给自己和患者均带来害处。

例如,2011年1月,深圳产妇缝肛事件发生时,调查中发现,助产士当时就少做了向产妇、家属解释孕期痔疮疾病及处理指引,结果好心顺手处理了,最终却成被告。

很多事件,“病根”都在沟通不够!

理想的问诊时间应该多长?

问诊时间短,这不能不说和医疗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对于医疗行业本身的认识,以及医疗行业这么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效果不切实际的追求,都会增加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医生更依赖技术,反而把语言的功能和人文关怀的功能放到一边。

国外的医生与每名患者交流的时间一般为二三十分钟,而我国的医生一上午要看几十个患者,每个患者仅有2、3分钟的时间。医生的技巧再高超,也不可能照顾到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又怎么能洞察患者欲言又止意味着什么,这是现实情况。

而如何有效利用这宝贵的几分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表述清楚也非常重要。国外的调查显示,要求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表述清楚,对于很多患者来说要求过高。大部分的患者不知道该怎么去看医生、怎么问问题、做哪些准备,他们还没有准备资料的意识和基础。为此,美国出了一个患者指导手册,让患者在看医生之前把最关心的问题写下来,忘记时可以拿出来看一下。这种小技巧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生而言都非常重要。

“限号看病”能否令医患沟通加强,缓解医患矛盾?

据项目培训专家、同济大学教授赵旭东的研究,至少80%的病人高度期待医生提供医学信息并作解释,不过,60%的病人不表达或者不主动获取需求。在这样的情况,30%的病人未能满足信息需求就离开医院,只有50%的病人真正知道医生的诊断,30%的人知道该采取的治疗措施。

在2013年省卫生厅“看一次病”换位体验调研活动中,厅机关处长们以普通市民身份体验就医,发现不论有没有预约挂号,候诊都要2小时,而看病时间却只有3分钟。“医生不是永动机”,不解决医患沟通的根本问题,医疗纠纷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参与培训项目的全国各地专家们提出:限号看病,保障每名患者的就诊时间,加强医患沟通,势在必行。但一旦通过限号,会否加剧看病难?

对此,耿庆山表示,广东一直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普通的疾病在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进行首诊就可以了。如果三甲大医院统一实现限号看病,对分级诊疗制度就能起到引导作用,为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双向转诊提供基础。

对于到底每名医生应该限号多少、患者的诊疗时间需要保障多少分钟,耿庆山说“需要具体的调研、讨论”,不过,他与其他专家们一起,期望“限号看病”的呼吁可以获得广东卫生系统的重视与考虑。

可在如今医疗资源紧缺、分配不合理及基层医生水平有限的状况下,“限号看病”真的能解决医患沟通难题、缓解医患关系吗?“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的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医生工作量大幅增加;其次,患者都想到最好的医院找最著名的医生,而这在美国也难以做到。有人提出给予一定限制,但如何限制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