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结节病男子长期免疫抑制剂治疗 旧疾未愈又添新病
2020-07-22
290

34岁男性,10年前,诊断为系统性结节病(神经类肉瘤病),长期激素治疗。咳嗽、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周,突发髂骨窝疼痛伴呼吸困难。隐球菌抗原阳性和血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提示为隐球菌感染。感染因何而来?
 
 
1﹒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34岁。症状:咳嗽、间歇性发热伴腹痛1周,突发髂骨窝疼痛伴呼吸困难。既往史:10年前,诊断为系统性结节病(神经类肉瘤病)、尿崩症及神经性膀胱病。药物史:长期激素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9.7℃,黄疸、瘀斑、巨脾。其他检查:腹部超声示肝微小脓肿;骨髓穿刺示组织坏死,造血细胞极少见,可见大量球形、有荚膜酵母细胞浸润;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1∶1000);血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
 
2﹒检验结果
 
实验室部分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室检验主要结果
1 
 
3﹒问题与解答
 
(1)患者哪几项检验结果明显异常?
 
答: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减低;总胆红素(TB)、C反应蛋白(CRP)显著增高;隐球菌抗原阳性;血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骨髓坏死,造血细胞减低,大量新型隐球菌浸润。
 
(2)如何解释异常检验结果?
 
答:隐球菌抗原阳性和血培养新型隐球菌阳性提示为隐球菌感染。骨髓新型隐球菌浸润导致造血细胞减低,从而使外周血Hb、MCV、PLT减低。肝脓肿导致总胆红素、CRP显著增高。
 
(3)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患者因结节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弥漫性隐球菌感染累及骨髓。
 
新型隐球菌为机会感染病原体,好发于有明显潜在易感因素或免疫功能异常者,如结节病、艾滋病、长期免疫抑制治疗或其他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相关疾病。在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健康个体。
 
结节病为一种原发性肉芽肿病,病因不明,患者机会感染风险增高,与结节病本身及用于治疗该病的类固醇激素应用相关。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的系统性隐球菌病常危及生命。新型隐球菌感染最常表现为隐球菌性脑膜炎,也可累及其他脏器,如在肺部引起真菌性肺炎。骨髓隐球菌病相对少见,是艾滋病患者感染隐球菌的经典表现,罕见于结节病患者。系统性结节病与慢性T细胞功能缺陷相关,长期类固醇激素治疗又加重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此外,系统性结节病患者也可发生脑膜、皮肤、关节部位的隐球菌感染。本患者由于长期激素治疗存在免疫抑制状态。外周血血细胞减低多见于骨髓隐球菌感染,也可由于血细胞吞噬综合征见于隐球菌性脑膜炎。本患者无血细胞吞噬或典型肉芽肿征象,但骨髓涂片可见组织坏死及荚膜酵母细胞浸润。
 
(陈小颖 顾怡 应春妹)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审定并提供,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资讯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来源:《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剖析》

作者:巫向前

页码:289-291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