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耳组织病理学改变不能预测心脏术后房颤
2020-08-25
479

术后房颤(POAF)在心脏手术后很常见,不仅增加住院时间和负担,还会恶化预后。如果能识别出容易发生POAF的人群,就可以使用干预措施来预防。2020年7月,发表在《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的一项研究,进行术后房颤临床病理预测因素的前瞻性评价。
 
背景:30%~50%行心脏手术的患者会发生POAF,而POAF会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前瞻性识别与心肌损伤相关、可预测POAF风险的心房肌结构/分子变化,或为预防这种常见并发症确定新的分子通路和靶点。
 
方法:前瞻性地从纳入OPERA试验的239例心脏手术患者中收集右心耳(RAA)样本,用10%缓冲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进行组织学检查。研究者评价了一般组织形态、心肌细胞直径、肌细胞溶解(核周肌原纤维丢失)、核周围糖原的积累、间质纤维化和心肌缝隙连接分布。研究者还测定了术前、术中和术后48 h血浆中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hs-cTnT)、C反应蛋白(CRP)和循环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F2异丙醇、F3异丙醇、异氟醚)。POAF被定义为心脏手术后发生房颤或房扑,持续时间至少为30秒,由心律(图像)记录或12导联心电图(ECG)证实。所有心律失常的随访时间为手术至出院或术后第10天。
 
结果:35.2%的患者发生POAF。与未出现POAF的患者相比,出现POAF的患者年龄稍大,更有可能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心衰。出现POAF的患者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分数(EuroSCORE)也更高,接受瓣膜手术的患者更多。出现与未出现POAF的患者的左心房大小无差异。手术时心房间质纤维化程度、心肌细胞溶解、心肌细胞直径、糖原评分或Cx43分布与POAF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这些病理组织学异常均与NT-proBNP、hs-cTnT、CRP或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水平不相关。
 
结论:在窦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RAA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不能预测POAF,且与心脏功能、炎症和氧化应激等生物标志物也不相关。
 
 
(选题审校:陈逸  编辑:吴星)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20 Jul 12.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Clinico-pat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An Ancillary Study from the OPERA Trial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