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会诊揭开26岁患者20年跛行之谜
2024-06-07
306

26岁男性,因双髋关节疼痛20年,加重1年余就医。患者自幼起病,以骨痛为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有髋关节发育不良及腰椎椎体畸形、身材矮小,综合考虑为骨性疾病所致矮小。在排除了黏多糖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等疾病后,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最终确诊。


一、病史简介


(一)一般资料


男性,26岁,2016年12月30日入院。


(二)主诉


因双髋关节疼痛20年,加重1年余。


(三)现病史


患者读小学时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走路时双髋关节疼痛,步态异常,天气变化或行走过多和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未就诊治疗。2015年8月骑摩托车抬腿后出现左髋部弹响,之后稍长时间步行便有左髋部酸痛不适,休息后症状缓解,无腰痛、无放射痛、无发热皮疹、无身体其他部位关节疼痛不适。2015年8月患者于长沙骨科医院检查,髋关节X线片示双侧股骨头坏死可能性大。患者未予特殊治疗,症状无缓解。2016年12月29日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完善髋部X线片示双侧股骨头颈骨质缺如,双侧股骨上端形态不规则及密度减低,双侧髋臼较浅,双髋关节半脱位;骨盆骨质疏松;双侧骶髂关节模糊。为求系统诊治,今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四)既往史


无特殊。


(五)个人史


职业为电子维修工,吸烟史6年,约每天10支,偶饮酒。


二、入院检查


(一)体格检查


1.体温 36.6℃,心率 78次 /min,呼吸16次 /min,血压 118/68mmHg。


2.神志清楚,身高150cm,营养正常,自主体位,跛行入病房。头颈部检查、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桶状胸、胸骨及肋骨无明显压痛。脊柱向右侧弯,棘突无压痛、无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3.专科检查跛行步态。双下肢不等长,右下肢较左下肢短。双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前屈80°,后伸10°,内收和外展10°。双髋关节大粗隆叩痛明显,双下肢轴向叩击痛阳性。双侧4字征(+),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双下肢末梢循环及感觉良好。


(二)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脂、ESR、结核抗体、风湿免疫全套、ANA谱、乙肝三对、甲状腺功能三项、生长激素、PTH、AKP正常。


2.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右侧股骨颈、腰椎L1~L4骨质疏松。


3.血钾 3.48mmol/L,24h 尿钾 15.09mmol/24h,24h 尿钙 1.95mmol/24h(2.5~7.5mmol/24h),25 羟维生素 D 9.10ng/ml(正常 >20)。


4.双手正位片(图1)未见明显异常。

 

图1 双手正位片.jpg


图1 双手正位片


5.胸片,脊柱正位片(图2)平T2~T4椎体水平气管稍向右侧移位。以T7为中心脊柱轻度向左侧弯,多发椎体高度变扁。

 

图2 胸片,脊柱正位片.jpg


图2 胸片,脊柱正位片


6.颈椎侧位片(图3)多发椎体高度变扁。


图3 颈椎侧位片.jpg

 

图3 颈椎侧位片


7.骨盆正位片(图4)双侧股骨头股骨颈塌陷吸收,右侧为甚。双侧髋臼变浅,髋关节面骨质毛糙,双侧股骨头外上移位。双侧髋关节骨质改变并半脱位。

 

图4 骨盆正位片.jpg


图4 骨盆正位片


8.双膝关节正位片(图5)双膝关节可见骨质疏松,右膝关节间隙外侧稍变窄。

 

图5 双膝关节正位片.jpg


图5 双膝关节正位片


三、临床分析


(一)病例特点回顾


1.26岁男性,病史20余年,身材矮小。


2.自幼起病,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运动受限。


3.椎体普遍变扁,脊柱侧弯,骨质疏松。


4.髋关节呈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


5.生化指标示骨代谢指标基本正常,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示右侧股骨颈,腰椎L1~L4骨质疏松。


(二)诊断分析


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自幼起病的身材矮小,髋关节发育不良和股骨头坏死及椎体改变。身材矮小常见的原因如下。


1.染色体异常矮小 Turner综合征。


2.营养代谢性障碍矮小 慢性疾病,营养障碍。


3.精神社会性矮小 不良生活环境,精神刺激。


4.体质性矮小 家族性,青春期延迟。


5.骨性疾病矮小 骨软骨发育不良引起矮小,有特殊面容体态。


6.内分泌代谢性矮小 生长激素缺乏或不敏感、甲状腺素缺乏、性早熟、黏多糖、糖原累积病等。


7.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集中在骨性疾病矮小和内分泌代谢性矮小可能。后者中的黏多糖病是因为降解黏多糖的溶酶体水解酶缺乏,造成组织内大量黏多糖蓄积,多见于近亲结婚的后代。其临床表现为骨骼发育障碍(脊椎鸟嘴凸、椎骨扁平、飘带肋骨、股骨头扁平)、面容丑陋、肝脾肿大、智力低下、行为言语障碍。该患者无这些典型表现,故暂不考虑黏多糖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般见于胎位不正,羊水少、错误的襁褓方式,女婴多见,与患者病史不符。双侧股骨头坏死一般见于外伤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脱位等髋部外伤引起。非外伤性双侧股骨头坏死患者可能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酗酒所致。患者无骨折、酗酒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病史,故双侧股骨头坏死考虑髋关节脱位所致。患者还有椎体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分析,考虑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主要累及脊柱骨骺和长骨末端的进行性骨软骨发育不良,其特征性表现为短躯干性侏儒和继发性骨关节炎。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还需要行基因检测进一步证实。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及随访


(一)进一步检查(表1)


表1 基因检测结果COL2A1(NM_001844)

 

表1 基因检测结果COL2A1(NM_001844).jpg


基因检测结果:在受检者COL2A1 基因发现,c.2965C>T:Arg精氨酸→Cys半胱氨酸;c.3107G>A:Arg精氨酸→Gln谷氨酰胺,均为错义突变。上述变异均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分子基础:由Ⅱ型胶原α-1基因(COL2A1,120140.0043)突变引起],在临床表现上表现为广泛性骨质疏松症、轻度脊柱侧弯、髋关节退变、关节间隙缩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囊变。故最终诊断考虑为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


(二)诊治过程


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


(三)随访


患者跛行较前好转。


五、最后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最后诊断


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


(二)诊断依据


患者自幼起病,以骨痛为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有髋关节发育不良及腰椎椎体畸形、身材矮小,综合考虑为骨性疾病所致矮小。在排除了黏多糖病、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全等疾病后,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考虑的诊断为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


六、MDT专家点评


(一)放射科


患者的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双侧股骨头坏死,且有干骺端畸形,考虑长期受压所致。


(二)骨科


该患者有典型骨骼和关节受损表现,而且是自幼起病,需要询问病史,排除婴儿时期的襁褓方式不当对关节发育的影响。如在手术中取坏死组织活检,则对该病的诊断有积极意义。目前患者已经更换股骨头,按照人工关节的寿命,患者将来有可能还需要再次手术。


(三)风湿免疫科


26岁男性,自幼起病,双髋关节、脊柱受累,身材矮小;其子身材偏矮,检查发现低血钾、低尿钙、骨质疏松。从骨质疏松入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对于该患者,考虑继发性骨质疏松,其原因有内分泌疾病、风湿性疾病、血液病、肾脏疾病、胃肠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和药物及长期卧床制动等因素。在风湿性疾病中,幼年起病的是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表现为16岁以下儿童持续6周以上关节肿胀,可影响生长发育。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是一组以骨骼组织异常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影响软骨和骨,如骨骼发育不良,也可以影响结缔组织,如马方综合征。在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中,进行性假性类风湿发育不良属于WISP3基因突变,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有双手小关节肿胀,下肢关节受累。影像学特点是干骺端增大、关节间隙变窄、继发性骨关节炎,有脊柱侧弯、扁平椎。具体疾病包括脊椎骨骺发育不良,脊椎干骺端发育不良,脊柱骨骺干骺端发育不良。该患者暂时不考虑黏多糖病,因为没有典型的特殊面容,也无智力低下。影像学也无该病的特殊表现。


(四)内分泌科


患者为青年,以骨痛症状明显,否认外伤史。故病变考虑累及骨骼关节系统。患者自幼起病,且患者儿子身材矮小,故应考虑先天性或遗传性骨代谢疾病,还应追问患者父亲有无类似病史。患者有跛行、脊柱畸形,影像学检查发现骨质疏松、关节畸形,说明该病会导致承受压力较大部位的畸形,因此骨骺干骺端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大。下一步要进一步询问患者父亲的病史,追踪观察患者儿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七、经验与体会


1.该病例的临床特点 儿童起病,身材矮小;逐渐出现关节疼痛,运动受限;椎体普遍变扁,脊柱侧弯,骨质疏松;髋关节呈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股骨头坏死和COL2A1基因突变,诊断考虑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COL2A1基因突变所致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伴进行性骨关节病在国外[1-4]和国内均有报道[5]。如果是COL2A1基因致病,那么按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患者的父母中有一方为患者,目前缺乏患者父亲的基因检测结果。故需要完善患者及其父亲、儿子的SEDLIN、AGC1和WISP3的基因检测。


2.随访患者病情变化,追踪观察患者儿子的骨骼关节生长发育情况。


3.患者的股骨头组织未留取做病理检查是本病例的遗憾和缺陷,提醒我们将来在多科协作的同时要保持良好有效沟通。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1] JURGENS J,SOBREIRA N,MODAFF P,et al. Novel COL2A1 variant (c.619G>A,p.Gly207Arg)manifesting as a phenotype similar to 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 and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Stanescu type. Human Mutation,2015,36(10):1004-1008.

2]HAMMARSJO A,NORDGREN A,LAGERSTEDT-ROBINSON K,et al. Pathogenenic variant in the COL2A1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type stanescu. Am J Med Genet A,2016,170A(1):266-269.

3]CASSA CA,SMITH SE,DOCKEN W,et al. An argument for early genomic sequencing in atypical cases: a WISP3 variant leads to diagnosis of 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arthropathy of childhood. Rheumatology (Oxford),2016,55(3): 586-589.

4]Rai E,MAHAJAN A,KUMAR P,et al. Whole exome screening identifies novel and recurrent WISP3 mutations causing 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 in Jammu and Kashmir-India. Sci Rep,2016,13(6):27684.

5]CAO LH,WANG L,JI CY,et al. Novel and recurrent COL2A1 mutation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pondyloepiphyseal dysplasia. Genet Mol Res,2012,11(4):4130-4137.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2)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