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学教授:麻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024-09-29
6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患者鼻、口分泌液,汗液,泪液,乳汁,精液及阴道分泌物均含麻风菌,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或间接接触,可经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变在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眼前房及睾丸等,病理特点为慢性肉芽肿,临床多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可致毁容及肢端残疾,不治疗可致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本病世界范围流行,目前国内多见于四川、云南及贵州等局部地区。儿童易感,男女性发病比率为2:1~3:1。


一、诊断


(一)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皮肤涂片查菌和组织特异性病理改变)等,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


流行区及麻风患者接触史。


2.临床特点


按皮肤、神经损害等表现特点,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核样型(TT)


皮损数目少,红斑、浅红斑、色素沉着斑、环状斑,边界清,表面干燥有鳞屑、闭汗及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粗大、硬,常不对称;无眉毛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无损害。


(2)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


病情重,皮损严重,不对称,为红色斑或斑块,可见卫星状损害;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粗大发硬,较对称;眉毛一般不脱落;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损害较少而轻。


(3)中间界线类(BB)


皮损呈多形性,多颜色,有斑疹,斑块、结节等表现,皮损边缘可清楚也可不清楚,感觉中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程度及硬度不一致;眉毛有的稀疏脱落,有的完整;可发生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损害。


(4)界线类偏瘤型(BL)


皮损多,分布广,不对称,呈多形性,边缘不清,感觉轻度减退;周围神经损害对称,粗大,质软;眉毛可脱落,不对称;常有黏膜、淋巴结、睾丸、眼及内脏等损害。


(5)瘤型麻风(LL)


病情发展快,皮损多而对称,分布广泛,呈多形性,边缘模糊不清,感觉障碍;周围神经干损害对称、粗大、质软;全身毛发脱落明显,眉毛脱落对称。


(6)未定类(I)


代表麻风的早期或过渡期,表现不典型,皮疹可为淡色或红色斑疹,边界清楚或不清楚,浅感觉轻度障碍,可发展为其他各型;可出现皮神经粗大。


(7)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


在麻风病的慢性过程中,突然出现症状活跃,急性或亚急性变,皮损和神经损害加剧,或出现新的损害,伴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主要的诱因可有药物、感染和各种刺激因素。


3.实验室检查


主要依据麻风杆菌检查。在皮肤黏膜活动病变上取材,刮取病变处组织液涂片,进行抗酸染色。注意结核样型及未定类一般呈阴性。其他检查有麻风菌素试验、麻风杆菌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组胺试验、汗功能试验及立毛肌功能试验等,具有病情判断及辅助诊断价值。


4.皮肤病理学检查


①表皮基底膜破坏,白细胞侵入表皮,真皮内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并见朗格汉斯巨细胞,肉芽肿外围密集淋巴细胞包围,神经分枝破坏而难以辨认,肉芽肿内查找抗酸杆菌阴性,S-100 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肉芽肿内见破坏的神经分枝;皮神经检查见神经内炎症或上皮样细胞肉芽肿。②表皮下有狭窄“无浸润带”,真皮内见上皮样细胞肉芽肿,肉芽肿周围有稀疏淋巴细胞包围,朗格汉斯巨细胞少或无,肉芽肿内神经分支难以辨认,肉芽肿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③表皮萎缩,表皮下见明显“无浸润带”,真皮内见组织细胞和泡沫细胞肉芽肿,淋巴细胞少或无,神经束膜呈洋葱样改变,神经分支内见炎症细胞浸润。在肉芽肿内和神经分支内抗酸杆菌检查阳性。


(二)诊断判定


1.疑似病例


具有典型皮肤或神经损害者,有或无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诊断病例


同时具有典型皮肤表现及神经损伤表现,有或无流行病学资料。


3.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有皮肤黏膜麻风杆菌阳性或典型皮肤损害组织学特点。


(三)鉴别诊断


需同皮肤病、神经疾病、其他疾病以及皮肤也能查到抗酸杆菌的疾病鉴别。


1.皮肤病 应与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皮肤黑热病、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组织细胞瘤(皮肤纤维瘤)、斑秃、结节性黄色瘤、鱼鳞病、酒渣鼻、皮肌炎、结节病、结节性脂膜炎和硬皮病等鉴别;TT麻风应与银屑病、体癣、玫瑰糠疹、环状肉芽肿、白癜风、多形性红斑、环状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固定性药疹、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寻常性狼疮和远心性红斑等鉴别;未定类应与单纯糠疹、花斑癣、继发性色素减退斑、贫血痣(胎记)、无色素痣、老年性白斑和皮肤黑热病浅色斑型等鉴别;界线类麻风应与红斑性狼疮、二期梅毒疹、皮肤黑热病和蕈样肉芽肿(浸润期)等鉴别。


2.神经疾病 如局限性皮神经炎(如股外侧皮神经炎)、脊髓空洞症、脊柱裂、脊髓灰质炎、其他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进行性增殖性间质性神经炎、遗传性周围性感觉神经根病、多种神经受压征(如肘管、腕管、跗管等综合征)、腓总神经麻痹、肢端动脉痉挛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原发性周围神经淀粉样变等。


3.其他疾病 如肉芽肿唇炎、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足底溃疡(非麻风性)、风湿热、掌筋膜挛缩症等。


4.皮肤能查到抗酸杆菌的疾病有皮肤结核病、非典型分枝杆菌疾病等。


二、治疗


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麻风病。一般选用氨苯砜、利福平、苯丙砜和丙硫异烟胺等对麻风病患者进行联合化疗,或采用免疫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麻风反应,可选用酞咪哌啶酮、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


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有效化疗药物治疗。一般必须包括强力杀菌药利福平。标准的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


1.多菌型麻风


成人:利福平600mg,1次/月,监服;氯法齐明300mg,1 次 /月,监服;50mg,1 次 /d,自服;氨苯砜(DDS)100mg,1 次 /d,自服。儿童(10~14岁):利福平450mg,1次/月,监服。氯法齐明200mg,1次/月,监服;50mg,1次/2d,自服。DDS 50mg,1次/d,自服。治疗期限至少两年,如有可能应治疗到细菌阴转。


2.少菌型麻风(皮肤涂片查菌阴性)


成人:利福平600mg,1次/月,监服6个月。氨苯砜DDS 100mg,1次/d,自服6个月。儿童:应按体重适当减少。治疗期限应持续至利福平监服6个月。静脉注射周围血淋巴细胞、特异转移因子,皮内注射灭活的麻风杆菌,有一定疗效。


麻风反应的治疗,除严重反应外,一般不必停用抗麻风药。应尽快处理,祛除诱因,以防止畸形和失明。根据病情可选用以下疗法:糖皮质激素小量至中量,病情缓解后减量,维持3~5个月;沙利度胺100mg,4次/d,维持量100mg/d,注意其致畸作用及神经毒性反应;氯法齐明300mg/d,3个月后减量,与沙利度胺300mg/d联合应用;阿司匹林600mg,口服,4次/d;氯喹150mg,口服,3次/d;秋水仙碱用于治疗麻风结节红斑,1.5mg/d,分次给药,症状改善后1mg/d维持;环孢菌素A也可用于麻风结节红斑的治疗;雷公藤,生药15~30g/d,文火水煎2次,每次1h,合并2次煎汁,2次/d,内服,注意肝损害、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其他疗法,普鲁卡因封闭、大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等疗法。


巩固治疗,在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瘤型和界线类应继续巩固治疗5年以上,而结核样型应继续巩固治疗不少于3年。


三、预防


建立麻风病防治网,普及麻风防治知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早发现、早治疗;对流行区儿童、患者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定期体检,必要时预防性用药或接种卡介苗;对于麻风病的治疗,应采取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的原则。及时正确处理麻风反应。注意防止耐药性产生,联合药物,在达到临床治愈后,应给予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作者介绍
王俊学

男,副教授、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27年,诊治和抢救了大量的疑难危重病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专业特长: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和基因诊断,长期疑难发热的诊治,难治性感染诊治及肝损害的诊治,以及重型肝炎的救治,主持开展胆红素吸附技术及肝弹性测定等2项技术,有效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及肝脏无创检查的精准治疗效果。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