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玫教授: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防治措施 
2025-04-14
68

人民卫生出版社特别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曾玫教授,就“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及防治措施?”这话题展开系列讨论。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存在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但作用可能很小。手、污染物、污染的食品和水都可以作为轮状病毒传播的载体,轮状病毒在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中可存活数日至数周,在人类双手上可存活至少4小时。由于轮状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传播性强,因此即便有安全的水供应和良好的公共卫生条件都不能有效阻断轮状病毒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儿童在3~5岁前几乎都会至少感染1次轮状病毒,以6月龄至2岁为主,感染年龄越小,病情可能越严重且初次感染症状更重。总体而言,轮状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在轮状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中,非疫苗措施与疫苗措施共同构成了坚实的防线。对于非疫苗措施:


可以通过使用相对耐受的洗手皂和酚类消毒剂,以及利用高浓度乙醇(70%)或游离氯的抗菌剂,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对于疫苗措施:疫苗接种作为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尽早保护婴幼儿,避免他们在自然感染中遭受病痛,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幼儿在6周龄后尽快接种轮状病毒疫苗。这一建议基于科学的研究和数据,旨在确保婴幼儿在感染风险增高之前能够获得有效的免疫保护,欧洲儿科传染病学会也达成了共识,推荐在6~8周龄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的第1剂。在中国根据轮状病毒的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以及疫苗说明书的指导,我们推荐在6周龄时开始为婴儿接种与流行病毒株型别相匹配的轮状病毒疫苗,需要尽早开始接种疫苗并在感染风险增高之前完成免疫程序,对于减轻儿童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胃肠道疾病负担、节约医疗卫生资源以及降低直接和间接的卫生成本支出等,都具有积极的公共卫生意义,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疾病也是很重要的。


对于已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重点在于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维持酸碱平衡,口服补液盐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治疗手段,尤其适用于预防脱水和治疗轻度至中度脱水,其中,优先推荐低渗口服补液盐。此外口服补锌治疗也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降低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减少复发,锌补充剂尤其适用于6月龄到5岁的儿童以及生活在缺锌地区和营养不良的儿童,益生菌治疗也被认为可以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对病毒导致的水样腹泻具有显著效果。建议在疾病早期给予在饮食疗法方面,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饮食习惯,补液治疗后4~6小时尽快恢复饮食,有助于缓解胃肠道上皮通透性的改变,缩短病程并改善营养状况。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选取胃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以缩短腹泻病程,减少排便量,提高治愈率,抗分泌药物如消旋卡多曲也可作为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的辅助治疗,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排便量和次数。如有必要,可使用退热药,并针对肠道内外并发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作者介绍
曾玫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主任医师  博士,博士生导师, 感染传染科副主任

第21-23届WHO基本药物选择和使用专家委员会委员

WHO抗生素和药物评价工作组专家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儿科专委会感染组组长

国家卫健委儿童用药专家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学病分会第11-12届委员暨儿童感染与肝病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预防接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第1届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感染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免疫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组组长

临床擅长和研究领域:儿童感染/传染病的病原学及诊治,抗生素使用策略及细菌耐

药,疫苗的临床问题。


免责声明

内容来源于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人卫inside知识库,其观点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 此服务由优医迈与胤迈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授权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