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获得一流的技术需要……
2016-02-04
421

解放军306医院医生顾建文写文章称: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一些简单的做人小提示决定着大格局,凡是对人热情的医护人员,技术也是一流的;反之,对人不耐烦的医护人员,技术也非精益求精。对此,您认可吗?

顾建文在文章中写道,医护人员精神讲的不是技术,而是从事这个工作怎么尊重这项工作,先做人、后做事。现在很多年轻医生功课很好,但是人文修养普遍不够,要把事情做到极致,要培养一流的青年医护人员,这种淡定从容的心性是最重要的。一流的医护人员,人品比医术更重要——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的医术要求。

医学界有一句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当下一些学校医学教育的薄弱之处恰恰也在这里。据一项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这份调查还显示,当下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混乱,不仅开设的课程门数少,学时也少。

面对疾病,如果医生和每个病人都能像战友一样亲密信任,那医患关系也不至于紧张到现在这种程度。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加剧了医患矛盾。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的医患纠纷不是技术因素,而是医护人员服务不到位、沟通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作为医生,在医疗实践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与技术,更要升华对人性的尊重与呵护。医生的职业素质是在与患者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他的医疗技术也是在为患者服务中不断提高的。医生与患者应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因为任何医疗行为首先是人与人的交往。而在医疗中,医生应该是指导者。通过耐心的沟通,引导患者接受科学的治疗并尊重患者的选择,这是医生的责任。

医学以人的生命及健康为服务对象,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始终贯穿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不断弘扬人文精神,以培养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治疗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能够治疗某些疾病。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