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题为《一个患者对医疗问题的人文思考》的发言曾赢得满堂彩——“谁都能得罪,医生不能得罪。如果没有医生,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但是我一直没想明白一个问题,动物界没有医生,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5月15日,同济大学首场外科学跨界论坛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举行。易中天又发表了怎样的观点呢?
5月15日,人文学者易中天与外科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等多位专家跨界围绕“将生命体验融入外科治疗”主题,展开了医学与人文的高峰对话。
易中天表示,人文精神将有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
如今,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可有时患者的治疗体验与生命质量却没有同步提升。对此,易中天指出,出现如此悖论乃是“技术至上、忽视人文”使然。他说,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和高门槛,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病人面对医生时总是紧张的,情绪激动时甚至走向极端。医生要多一份理解,尽量帮助病人放松,尤其是在手术之前。
据了解,尽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倡导多年,但在实践中仍然遭遇尴尬。参与论坛的申城普外科专家秦新裕、蔡三军、李宁、秦环龙、王锡山和郑民华等均认同,当前外科学界有一个不甚理想的倾向,即在工作中较多地关注技术应用和病灶的处置,而忽视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社会性。
当日论坛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专家们分别展开了一系列论述——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但是未来外科学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医生是治“病”还是治“人”?医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大会执行主席、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刘忠臣表示,同济大学的核心文化:“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世济人济天下”,道出了医学的真谛:医方患方当为一体,需要同舟共济。他说,医疗技术需要精准有效,但医生不能忽略患者治疗感受。疾病是很残酷的,医生们很多时候不能治愈病人,但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却是时时可以做到的。刘忠臣指出,人文关爱对病人的益处往往超过了治疗本身。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说:“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价值。这句话虽然是奥斯勒在100多年前所说,但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医者的良知主要体现为摒弃防御式的医疗行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治之症”并非永远“不治”,医生应有勇气、智慧和能力将“不治”变为“可防可治”。医学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是解决患者痛苦(治愈、改善、稳定)。一位医生的医德好,绝非单纯地表现为态度好,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他说,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想方设法”是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治好病防好病”是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服务病人的专业技能。这体现出医学人文观的一体两面。
政府应通过改革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医院应培养和照顾好医务人员,让得到人文关爱的医务人员更好地给予病人关爱与尊重;公众要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理性对待医学;行业协会要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考核;社会要尊重医务人员,促进尊医风尚的形成。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