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治未病”胜过开药开刀?
2016-07-05
454

作为医者,只等在门诊和手术室门口,只有开药和开刀的本事,就足够了吗?俗话说“防患于未然”,患者不了解的医学常识,需要医生来告知。医生把等在诊桌边、手术室的“战线”往前移,从早发现变为早预防,才是最重要的。

曾有网友总结患者不愿意听医生说的话,其中一句就是:“你怎么才来?早干什么去了?”且不说医生不耐烦的责怪会影响医患关系,重要的问题是,病人怎么能早知道自己该看病?

几乎每个医生,在介绍自己领域的疾病时,都会用“无声杀手”来形容,意思是,这种病是没有征兆悄悄发生的,会在不知不觉中夺走健康甚至生命,比如青光眼、癌症、高血压、肝硬化……如此阴险的杀手,病人怎么能早知道?更何况,很多疾病的所谓“早期”,或者是以器官失代偿换来的,或者是现有的检查仪器没能发现而已。

我们为何“谈癌色变”?从一个个癌细胞,到聚集成可以看到的癌肿,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要等到癌细胞的数量达到10的7次方时。那么,B超、CT、核磁没发现癌症的人,就是正常人吗?未必。很难说他们血液中的癌细胞,不是正在凑足那10的7次方……

疾病的早发现只是相对的,只不过是相对于晚发现的疾病,治疗多一点优势而已,更恰当地说,最多是治病,不能救命。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被邀在浙江大学做报告,虽然他是中医肿瘤专家,但报告内容却是关于生活方式的。之所以如此“不务正业”,因为他的癌症病人越来越多,而每个坐在他诊桌边的病人,回望过往的生活,都能找到罹患癌症的原因,或者是肥甘厚味,或者是心思纠结,或者是劳逸无度……这些情况如果早一点终止,病人不至于此。所以何教授决定,给不想得癌的人制定一套健康生活的“交规”,每天的生活都要据此“令行禁止”。

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的吴永健医生算是中国冠心病治疗的“首席”了。作为该用支架说话的西医心内科专家,吴医生却有两个铁律,一个是:支架能不搭就不搭,能少搭就少搭;其二是:支架不是根治冠心病的办法,根治需要病人的自我管理。也因此,他的病人出院时,会有详尽的生活医嘱,和何裕民一样,他们都想让病人在生活习惯、生活细节中,杜绝或者减少及疾病的成因,实现“健康自理”,这样才能让他们自己,从诊桌和手术台上缓口气。

《黄帝内经》早就写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他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的治病防变的措施,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的具体体现。

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的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相比于开药和开刀,“治未病”思想理应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治疗花费,节省大量的医疗资源。

对于多是医学“门外汉”的患者,医生不能只会开药和开刀,帮助患者“治未病”、做医学科普才更宝贵。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