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占比”下新的扭曲医疗行为
2016-11-25
391

为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压缩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空间。“药占比”成为了医改中的热门词汇,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把药占比作为考核医院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药占比”下降是否意味着医药费用的下降?

“药占比”下新的扭曲医疗行为

自实施药占比指标控制以来,各地医院的达标率喜人,甚至有的医疗机构在数据上远低于《意见》中的指标。但更多的调查显示,百姓对此并不买账,因为实际上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相反,药占比指标的弊端正逐步暴露出来,甚至演化为另一个极端。

其实,医院要控制药占比没有半点难度。首先,可通过多开检查来降低,像神经外科病人会做CT,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这些检查费用都相对比较高。其次,通过开“小处方”来实现,鼓励患者自备药物、凭处方到药店买药等办法,这样药品使用量将可能被迫过度减少,此时患者将极有可能处于“用药不足”(即实际用药量低于临床最优的用药水平)。“过度检查”和“用药不足”无疑都将给患者造成无谓的伤害(负效用),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即便未来实施DRG收费模式,即按照病种分组来付费,在目前的医疗土壤里也是有局限的。医生可通过小病大看,把病人划归在收费高的病种里,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报销比例,或因为单病种费用支付不足,小医院会推诿病人。因此,要想在药占比调整的同时控制检查费用,目前看起来是很有挑战性的。

控制药占比的另外一个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砍药价。但唯低价为取可能会导致价格战恶性竞争,真正效果好的药品被挡在门外,治疗效果变差,重复就诊或复发率变高,导致医疗费用反而上升。

因此,在药品价格和药效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关键。但目前的支付方式缺乏这种寻找平衡点的机制,如果说药价是硬性的,那么药效就是软性的,其不能以单纯的数字立竿见影体现,但对医疗费用的影响却很大。

避免越“管”行为越扭曲 需引入精细化管理

很明显,“一刀切”式的下达指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中国的支付体系缺乏一个独立第三方平台,帮助医保评判同类别药品的药效,从而决定是否适合推荐仿制药,推荐哪类仿制药,以及在医生开处方的过程中,某类药品是否是必须的,还是过度用药,或者是漏用药少用药——这种情况也可能导致病情严重,从而增加费用。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医疗行业还需要数字化管理。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