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预防永远比生病治疗更为重要。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并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简称《行动》)。《意见》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和防控重大疾病等三方面提出实施15项行动;《行动》则细化落实了15项专项行动,共提出124项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大部分指标是预期性和倡导性的指标,约束性指标基本都纳入考核方案。
15项倡议中第一项就是“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维护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而且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将“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和“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仅有的2项针对政府工作的约束性指标。
在医生和医院端,这项倡议要求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医院和医生的绩效考核,同时纳入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
“不能让医务人员仅靠自己的热情去做健康科普,还要从政策环境上支持他们。”7月16日,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表示,为让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从事健康科普工作更有干劲,2022年前,我国将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健康科普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专业医护人员在传播主体中的缺位,传播平台数量众多,但内容良莠不齐,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等,这对科普事业的发展构成了困扰。
普及健康知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是无可替代的主力军。但由于工作忙、缺少激励机制,这项工作长期不到位。如今,科普被纳入医院和医生的绩效考核,同时纳入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可以肯定的是这必将带来重大改变。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