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创新”,相信大多数人包括国内的医生对此都很茫然。目前我国国内有许多好医生从事各种各样的介入治疗,比如经皮的微创手术,一年可做到40万例(这是一个巨大的病人群),但是我国几乎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器械!医疗器械创新的步伐急需加快!
近期,在第三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 China2013)上,来自国内外医疗器械巨头、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医院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嘉宾们围绕如何破解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难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少部分临床医生应加入医疗器械创新队伍
客观来说,临床医生们很忙,不可能大家都来做这件事情,但是恰恰就需要临床医生中的一些代表,他们一定是在一个很好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来开展相关的一些工作。
医疗器械的创新不是临床医生的主业,仅仅是一小部分,或者说一部分有想法、有头脑、有能力也有时间和机会做这个事的人去进行的创新。当然,如果主体临床工作没做好,却去开展医疗器械研发,这个路就歪了,并不鼓励所有人都做。更多的是一小部分人,在本职工作做好的前提下开展。哪一部分人来做这个工作?这部分人一定是在实践当中产生的,而不是人为地规定谁可以做,谁不能做。
中国医生医疗器械创新:受国内医学教育及创新环境所限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有很多医生做的很好,包括部分心内科医生。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与国外医生在这方面相比较还是有差距的,包括从想法到技术实现,再到产品产业化的推广等。
医疗器械创新,应当更多地鼓励临床医生来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拷贝。而中国医生创新的不利因素,客观上讲,与国内相对死板的医学教育体系有关。创新从来不是医学教育的形式之一,我们总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有常规,什么都按照常规做,超过常规就不对。
国外的创新环境也并非一开始就很棒,只是尝试后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逐渐产生了比较好的结果。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创新环境已经比以前好多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医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其他的条件也需逐步完善。
应对技术有一个很好的认证体系
众所周知,心血管领域最重要的器械是介入治疗,我国医生从事各种各样的介入治疗,比如经皮的微创手术,一年可做到40万例,但是我国几乎没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器械,全是国外的,我们再学习模仿。冠状动脉支架,我们国产的器械可以用到74%,即近三分之四是国产的,四分之一的是进口的。
对于介入手术,我国病人数量多,从临床实践角度来说,中国的医生水平不比国外差。但彼此的差距就在创新的东西,比如器械我们很少有自己的,我们拿不出真正的一个,支架上面涂层我们是第一个,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革命性的产品出现。
介入技术,这不是医生本身的问题,重要的是医生在大的体制下,我们对技术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证体系。医生没有认证体系,我们只管器械,不管技术。介入仅仅是为数不多的例子,国家层面介入的虽然在逐渐增加,但仍是九牛一毛。医疗器械成千上万,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医疗器械和技术应用的不匹配,这会影响器械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在这方面作出努力。
医疗器械创新应如何在医生中展开?
首先,要鼓励中国的临床医生参与进来,不参与的话,你永远做旁观者。只是看人家研发的器械水平很高,我们自己永远是局外人。如同别人开汽车一样,自己从来不清楚汽车内在构造。所以,我们要求医生积极深入地参与。
其次,我们要改变环境。从医疗器械技术本身来说,它需要结合的东西很多。除医生要清楚患者具体病症以外,还需要了解更多,比如球囊需要与材料学、计算机影象等结合起来。
最后,医疗器械研发还需要投资。怎样获取投资?什么情况可以从投资人那获得投资?如何产业化?这些都需要良性的环境,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在鼓励创新,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也告诉我们没有创新是不行的。在政府的指导下,结合大环境,医生参与创新,才能改善我国目前的医疗器械创新现状,才能发挥临床医生的更大作用。而且医疗器械如若实现自主研发与生产,其价格势必会下降,从而使无数患者受益!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