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发表于《Eur Heart J》的一篇文章对精神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风险进行了研究。文章建议使用临床适用的算法来减少精神药物治疗患者的恶性心律不齐风险,并建议对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行谨慎随访。
在精神病治疗中使用的许多药物与心脏性猝死(SCD)风险的增加相关。这些药物的摄入和心脏性猝死之间的一个因果关系还无法确证,但许多药物诱导恶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报道和特定药物使用和心脏性猝死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强烈证实存在风险的增加。然而,药物导致的致命的心律不齐的绝对风险可能相对较低,但考虑到上百万的患者使用精神病药物治疗,较小的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可能具有较大的健康影响。在具有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亚组中,例如心脏病或其他共病患者,以及老年或使用其他有负面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药物导致的心律不齐的绝对风险可能应该被考虑。另一方面,如果不治疗,许多主要的精神疾病与较大的自杀风险相关。与精神药物治疗相关的恶性心律不齐需要临床指南综合考虑个别药物的风险和其他潜在的相互作用的风险因素。本综述中,来自不同部门有关精神药物与心律不齐风险相关的数据被加权并分类归到3个风险种类。此外,我们建议使用临床适用的算法来减少精神药物治疗患者的恶性心律不齐风险。这个算法整合了个别药物的风险种类和基础疾病状态的风险因素,并建议对风险增加的患者进行谨慎随访。我们相信这个临床管理指南可改善许多和越来越多使用精神药物患者的风险。
(选题审校:门鹏 编辑:王淳)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