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在线发表在《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的一篇文章对坦桑尼亚非重症恶性疟疾妊娠和非妊娠妇女对蒿甲醚-本芴醇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反应进行研究。观察到的妊娠妇女本芴醇生物利用度降低可以解释更高的治疗失败率,主要是由于治疗后预防较差。因此,应予以考虑修改妊娠期间罹患疟疾的治疗方案。
蒿甲醚 - 本芴醇(AL)是孕中期和孕晚期妇女治疗非重症疟疾的一线治疗药物。其因在该弱势群体中变化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K)特征给其在怀孕期间妇女中的应用带来了挑战。本研究旨在确定AL用于怀孕和未怀孕妇女的PK特征并评估其治疗效果。
共有33名妊娠和22名非妊娠妇女(患有疟疾)接受AL(80/480 mg)治疗,每日两次,为期3天。所有患者在7天以上时间内于随机时间提供了5个静脉血浆样品进行药物定量分析。研究对组间和个体内变异性进行了评估,并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NONMEM)来量化协变量的影响。
蒿甲醚(AM)和本芴醇(LF)及其代谢物拟合一室模型的一级速率吸收和消除的线性代谢能力的最好。妊娠状态和腹泻对LF PK 参数产生显著影响。妊娠妇女较非妊娠妇女的本芴醇相对生物利用度低34%,脱甲基 - 苯芴醇代谢率高78%。妊娠妇女的整体PCR-非校正治疗失败率为18%,非妊娠妇女为5%(比值比[OR]=4.04,P=0.22)。平均7天本芴醇浓度与足够的临床和寄生虫响应性(P=0.03)有关。
该组观察到的妊娠妇女本芴醇生物利用度减少可以解释更高的治疗失败率,主要是由于治疗后预防较差。因此,应予以考虑修改妊娠期间罹患疟疾的治疗方案。
(选题审校:李慧博 编辑:刘爱菊)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