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社区样本中是否、怎样以及为何做出非依从性决策?
2015-03-13
289

药物依从性指病人按医生规定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反之则称为非依从性。2015年3月发表在《Res Social Adm Pharm.》的一项澳大利亚研究,探究了澳大利亚社区样本中是否、怎样以及为何做出非依从性决策。

背景:慢性疾病的药物依从性是次优的。目前的强化依从性策略并没有足够地解决保持依从性或阻止非依从性的根本需求。故意的非依从性,包括主动进行用药决策,还没有在澳大利亚社区机构内很好地予以描述。了解是否、怎样和为何做出非依从性,能够帮助开发策略,从而保持慢性疾病的依从性。

目的:本研究旨在描述澳大利亚社区机构内,慢性疾病中的故意非依从性行为,鉴别促进和预防非依从性决策的因素。

方法:我们对21名因多种慢性疾病而服用处方药的患者(12名农村患者,9名大城市患者,新南威尔士州)进行了深度和半结构化的采访。使用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用迭代主题框架分析法描述潜在非依从性行为的意图和决策的特征。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索引,在主体框架内进行绘图,并与相关主题相结合,得出了关联和解释。

结果:虽然有强烈的意愿遵守医生的建议,但是多数患者都表示具有故意非依从性行为的经历。知道治疗效果不佳、不利的副作用和负担不起的药物费用促进了非依从性的决策;相信医患关系、积极的家庭观和缺乏对治疗选择的主管控制能够保持依从性意愿。故意非依从性多数是暂时的。

结论:慢性疾病中,药物故意非依从性是可逆的,容易受到诸如治疗相关障碍等外界的干预,比如药物的承受能力。强化医患关系和让患者成为知情的决策制定者的策略有助于保持依从性意愿。关键的是,需要不断地更新定期和持续的干预措施,以适应患者需求的改变,才能遏制慢性疾病药物依从性随着时间的下降。

(选题审校:门鹏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