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人”能否被唤醒?答案来了…
2020-06-02
674

万物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因此不少人畏惧死亡。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更令人痛苦,那就是变成“植物人”,即肢体不能活动,只有本能的神经反射和代谢活动。长眠不醒的“植物人”能否听见亲人的呼唤?如何科学客观判断“植物人”是否还存在意识?近日,我国科学家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答案。
 
“植物人”意识状态鉴定有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近10万因颅脑外伤、脑卒中、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陷入昏迷的患者,继而进入长期的意识障碍状态,变成“植物人”。
 
“植物人”是医学难题。作为不可逆性的昏迷,这类人只能躺在床上“睡”完一生。对于医生来说,如果植物人一年没办法拯救苏醒的话,可能再无醒来之时。
 
因此,意识障碍患者的残余意识和认知能力是临床上的主要问题,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挑战。目前,临床对这类患者的状态鉴定主要依赖于有经验医生的观察和量表评分,但这类鉴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误诊率高达40%。近年来,即便有研究者利用脑电图(EEG)或磁共振成像记录患者的脑活动,推测植物人意识障碍程度,但在适用性、易用性、准确性等方面仍需提高。
 
“植物人”能否被唤醒?这项研究给出答案
 
尽管神经影像学研究已显示出对意识障碍患者进行诊断和预后的潜力,但这些方法涉及复杂的脑部影像技术,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既往研究发现,当健康人聆听按一定频率呈现的汉语语音序列时,大脑会对应节律的神经振荡并行表征序列中不同层级的语言结构(字、词、短语或句子)。
 
为此,研究者假设:意识障碍患者的残存意识水平与语言序列中层级结构的加工深度可能存在关联,尤其会在高层级语言结构的神经表征上得到体现。
 
为此,研究者采用了一种新的能够激发大脑的节律性反应的语言模式,跟踪语言中的字、词及句子的节律,以检测床边EEG记录是否有助于诊断和预后。
 
研究者设计了3种包含不同层级的语言序列:“字”、“词”和“句子”,记录了意识障碍患者在接受到语言刺激时的脑电活动,并与健康人进行了对比。
 
结果显示,患者组和健康被试组均表现出了对“字”层级结构的显著神经响应,但只有健康被试组的脑电活动对“词”和“句子”结构体现出显著的“追踪”(说明人在“动脑筋”)。
 
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桂鹏博士解释,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了15名会“动脑筋”的“植物人”,有6人在脑电记录100天后真的康复了。
 
EEG衍生的神经信号,包括语言跟踪反应和全局脑状态的时间动态,都与意识的行为诊断相关。最关键的是,语言模式中的多种EEG测量方法对于预测单个患者的未来结局具有支持力。因此,基于EEG的语言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方法,可以客观地表征和预测意识状态,并在床头纵向跟踪各个患者的语言处理能力。
 
 
 
 
 
(环球医学编辑:余霞霞)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Nature neuroscience,25 May 2020

Assessing the depth of language processing in patients with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39-1

(3)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