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分级诊疗”要软硬兼施,强基层是关键
2014-09-29
494

如果生病了,你会怎么办?是不是不管大病小病,都要上大医院找专家看?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患者确实存在“凡病必去大医院”的就诊习惯。如何构建合理的就医秩序,有序分流病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已成为新一轮医改亟需破解的难题。推行“分级诊疗”要软硬兼施。

理想就医秩序当是个正三角形

理想的就医秩序应当是个正三角形,即70%的常见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20%多的急症和重病症在二级、三级医院诊治,只有不到10%的疑难病症才会到顶尖的医院诊治。

但我国目前形成了“全国人民上协和”的尴尬就医秩序。对此,国家不止一次的强调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而且此制度,在全国并不罕见,在诸如北京等大城市也早有先例。它的本意,是利用价格杠杆,来实现医疗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

新的尝试满足了一部分患者的需求,但是仅靠这一种价格手段,能否真正实现患者的合理分流?在分级情况下,医疗服务质量是否能够保证?要真正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分级诊疗该如何发展下去?

推行“分级诊疗”要软硬兼施

现实中,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疗资源存在严重的透支,而小医院却门可罗雀,资源又存在极大的浪费,使得国家投入向基层倾斜后,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作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良方,在具体的实施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有助于建立规范的就诊秩序,避免医疗资源的失衡。

在长期形成的看病习惯之下,依靠倡导显然无以解决“小病大看”的问题,也无法改变一窝蜂往大医院跑的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政策层面的调整,才能起到“控制阀”的作用。北京市发改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北京适当时候应考虑推进基层的“强制首诊”。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建立“分级诊疗”的合理秩序,除了实行分级报销,吸引病人向基层医院看病之外,推进基层的“强制首诊”也应纳入制度范畴。

事实上,在既有的报销政策中,基层医院本就比大医院的报销比例高。不过即便如此,依然无以阻挡到蜂拥的人群到大医院看病。在这种情况下,政策层面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分级报销之间的等级差异,让基层诊疗更具有优势。

除了一些危重病人和复杂病情之外,其他类型的病人要转院,必须要经过下一级医院的授权,才能按照比例进行报销,否则就不能报销相关费用,从而用医保政策发挥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将基层“强制首诊”作为考虑范畴,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尽快推出。若只有激励而无限制,只有权利没有义务,无以构建一套完整的制度网络,单腿走路就发挥不了综合效应。

强化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难题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大医院看病难,基层医院吃不饱”的问题。大医院里人挤人,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却门前冷清。针对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利用价格杠杆,“强制首诊”等措施实现分流;但如果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达不到患者的要求,即便“强制首诊”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要实现“分级诊疗”,另一方面,则要强化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基层医院因为医护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低,医疗设备匮乏等原因,慢慢透支了患者的信任,患者担心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不了病”,“治不好病”。要解决这一顾虑,使老百姓愿意在家门口就诊,就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强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扶持基层医疗机构提升诊疗和服务能力。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