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结果出人意料 中国还有很大差距
2014-10-09
260

备受众人关注的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于近日一一揭晓。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垂青“大脑GPS”,不过,大奖一出即引来争议,有专家认为,其研究并非“独领风骚”。同时,专家呼吁,中国脑科学计划不宜再“议而不决”。

10月6日下午,2014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及挪威的三位科学家约翰·奥基夫(John O’Keefe)与莫泽夫妇——梅-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和爱德华·莫泽(Edvard I Moser)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GPS)的细胞”获奖。这三位科学家解开了数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的大脑如何进行空间定位的问题。

“这是很重要的未解问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说。在蒲慕明看来,他们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在意料之中的。

“奥基夫的工作为研究大脑如何决定动物体自身在空间中位置开创了新的实验范式,指出了海马区在空间定位中的重要性。莫泽夫妇对网格细胞的发现,是近年来奥基夫实验范式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蒲慕明说。

但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看来,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

“他们的工作并非‘独领风骚’。”中科院院士杨雄里表示,他认为尽管获奖者在大脑的定位系统方面的研究做得很出色,但是这样类型的研究工作很多,达到这种研究水平的,也不只这么一家。

认为诺奖的结果出人意料的,不只是杨雄里。此奖项颁发当天由北京大学教授饶毅等三位学者主编的《赛先生》发文表示:“今年生理奖不一定有广泛共识”“有观点认为脑内各种细胞都有,比这些细胞更有趣的如‘镜像神经元’‘祖母神经元’等,所以发现细胞不够重要,确定其功能,了解其机理更为重要。”

而且此前,汤森路透的“诺奖预测”中共筛选出了三项可能获奖的研究,但是关于大脑定位系统细胞的研究并未在其列。

中国科研无缘诺奖,对奖项结果的争议是否有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之嫌?但是无论怎样去理解诺奖,中国距离诺奖的差距还是“相当大”。

今年3月,蒲慕明、杨雄里等一批神经科学家召开了以“我国脑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呼吁尽快启动中国脑科学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脑科学支持力度的加大,研究人员数量增加,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神经科学近年来取得了“相当迅速的”发展。 “但是半年过去了,进展情况不如人意。”杨雄里感慨。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得到支持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我们的研究水平在神经科学的几个分支,比方说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研究、感觉的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整体来讲,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杨雄里说。

蒲慕明也表示,整体上,我国脑科学研究在高水平、有竞争力的实验室数量,科学成果总量和影响力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都有很大差距。目前我们也没有脑科学领域里主要的、推动前沿发展的团队。

今年1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进一步聚焦脑科学的重要前沿方向。

“未来数十年里,我国神经科学家是有可能做出像O’Keefe和Moser夫妇的工作那样突破性的成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科研问题的选择,我们的青年科学家要能有胆识去选择重要的未解难题,我们的科研环境也要能鼓励支持青年科学家冒险攻关,尤其是组成团队攻关。”蒲慕明说。

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徐科说,“上世纪80年代坐冷板凳,90年代跟随大潮开始热,但是原创性上却一直落后。”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黄庆表示,目前我国科学领域也演变成急功近利的舞台,沉溺于影响因子、SCI、量化指标,而不是充满冒险、乐趣、坚守和风险的探索之旅。

有差距不怕,证明我们有更多发展和提升的空降,我国的科学家还需要在科研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此外,国家是否也该考虑给科研一个更好的导向,为科研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1)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