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急性期,再次卒中的风险很高,出血风险也升高,何时开始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NOAC)最佳,充满争议。
2022年10月,瑞典学者发表在《Circulation》的一项基于登记的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对早期vs延迟NOAC治疗进行了比较。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缺血与出血风险并存 何时开始抗凝最佳仍未知
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为预防卒中,强烈建议口服抗凝治疗,最好是NOAC。由于NOAC vs华法林的关键大规模研究排除了近期卒中患者(7~30天内),所以急性缺血性卒中后开始抗凝的最佳时间点尚不确定。由于缺少证据,这种情况下开始抗凝的最佳时间点,目前的国际指南并未提供具体建议。
在缺血性卒中后的几天内,复发的风险似乎最高,但缺血性病变的出血性转化或脑出血,可能抵消急性二级预防的优势。
对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开始NOAC的最佳时间点,非常有必要进行随机临床试验,但证据非常有限,因此医生之间缺乏共识并不奇怪。
TIMING研究:卒中后≤4天开始NOAC或获益更多 且安全
发表在《Circulation》的该研究,考察了这些患者早期vs延迟开始NOAC的疗效和安全性。
TIMING(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口服抗凝治疗时机)是一项基于登记、随机、非劣效性、开放标签、设盲终点研究,在34个卒中单元使用瑞典卒中登记册进行登记和随访。
卒中发作后72小时内,患者被随机分至早期(≤4天)或延迟(5~10天)NOAC组,由研究者自行决定NOAC的选择。
主要结局为90天时复发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出血或全因死亡组成的复合指标。预先指定的非劣效性界值为3%。次要结局包括主要结局的各个组成部分。
2017年4月2日~2020年12月30日,888名患者被随机分至早期(n=450)或延迟(n=438)NOAC开始用药组。90天随访无患者失访。平均年龄78.3岁(SD,9.9岁);46.2%为女性;49.1%的患者既往已知患有房颤;17.5%曾患卒中。
早期开始组31名患者(6.89%)和延迟开始组38名患者(8.68%)发生主要结局(绝对风险差,-1.79%[95% CI,-5.31%~1.74%];P非劣效性=0.004)。
早期组和延迟组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11%和4.57%(风险差,-1.46%[95% CI,-3.98%~1.07%]),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67%和5.71%(风险差,-1.04%[95% CI,-3.96%~1.88%])。两组患者均无症状性脑出血。
因此,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开始NOAC非劣效于延迟开始NOAC。缺血性卒中和死亡率的数字较低,且无症状性脑出血,这意味着早期开始NOAC是安全的,应对符合NOAC治疗条件的患者考虑进行急性卒中二级预防。
严重缺血性卒中患者 早期启动NOAC不劣于延迟启动
TIMING是第一项评估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后10天内开始NOAC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就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出血或死亡组成的主要复合结局而言,早期开始NOAC非劣效于延迟开始NOAC。在早期开始NOAC的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和死亡率在数值上较低,并且在90天的随访期间,两个研究组中均没有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
口服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一级和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基石。在过去的10年中,根据4项关键随机对照研究,已经确定,该情况下,NOAC为华法林的首选替代药物。这些研究证明,在预防卒中方面,NOAC至少与华法林一样有效,发生大出血事件的风险相同或更低,最显著的是脑出血风险大幅降低。
该结果也与对这4项关键试验进行的荟萃分析结果一致,显示出血性卒中的风险至少降低了一半。
总之,房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后,早期启动NOAC不劣于延迟启动。缺血性卒中和死亡的数值较低,无症状性脑出血,大出血的总体发病率较低,这意味着早期开始NOAC是安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应考虑进行急性卒中二级预防,尽管早期开始NOAC是否优于延迟开始仍有待确定。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Circulation. 2022 Oct 4;146(14):1056-1066.
Early Versus Delayed Non–Vitamin K Antagonist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IMING): A Registry-Bas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Stud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