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满收入是“围城心态”作祟?
2015-06-02
551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2014年超六成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医生不满收入是正常诉求还是“围城心态”作祟?

正方:并非医生矫情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许多网友不屑一顾,认为医务人员不过是得了便宜卖乖,拿着红包哭穷。

诚然,发生在医院中的红包与回扣乱象备受舆论诟病,然而应该看到,并非所有医生都有灰色收入。换个角度讲,一些医生之所以为蝇头小利折腰,也有合法收入较低的原因在内。因此,“超六成医生不满收入”并非矫情,而是折射出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医生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的职业。本科医学生需要读5年,硕士生需要读8年。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外,他们毕业后还需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同时,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不能出丝毫差错。按国际惯例,医生属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平均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到6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9倍。

医生付出缺乏合理回报会带来多重负效应:一方面,影响医生职业忠诚度,部分医生通过红包、过度医疗等“堤外损失堤内部补”。另一方面,制约了医学人才的培养。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六分之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六成医生不满收入”只是社会性心理和症候的一个缩影。要让这种情况不再出现,路径依旧在于破除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收入,这比单纯立法保障收入更显重要。比如,通过理顺医药价格,挤掉药品、设备和耗材等费用水分,还原医疗技术服务价值,使“以技养医”取代“以药养医”。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让收入与医生的劳动价值、服务意识成正比。

反方:“围城心态”作祟

表面上,医生不满自身收入有一定道理:比如,中国医生的收入远低于大多数国家;再如《教师法》对教师的收入有量化要求,但对医生却没有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

首先,医生收入低于大多数国家是事实,但工资水平往往是由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决定的,在权衡自己工资水平时,应多跟国内同行业甚至是同地区同行业比,而不是动不动就跟国际接轨。

其次,医生收入缺乏立法上的保障,确实是个亟待完善的缺陷,但即使存在这个缺陷,当前医生的工资水平也不见得比教师差。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各个行业协会都搞一个类似的收入白皮书,对各个职业人士的“工资满意度”进行调查,想必结果也让人乐观不到哪去。如果把观察的视野拉得更长一些,我们会发现,抱怨职业的不堪、不满意自己当下的收入水平,几乎成为了所有行业中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在网络上随便一搜,类似的消息比比皆是。譬如“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30.5%对收入不满意”“ 青年教师对工资收入最不满意”,就连向来被外界所羡慕的公务员,调查亦显示,其中不少人抱怨工作忙闲不均,普遍对收入不满。

所以,这个调查是个伪命题。即便医生确实对自己工资不满,也只能算是“围城心态”作祟:只看到自身辛苦、付出,而缺乏跟其他社会劳动者比较,或者说对其他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价值缺乏认识。要知道,每个职业有每个职业的难处。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