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医疗纠纷问题不仅局限发生在我国,其他国家依然也会存在。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医患冲突、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也是各国共同关心并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国外医疗事故并不少见
德国医生不如想象中那样“靠谱”。德新社援引专家分析称,2015年德国预计会有4万至17万起误诊事件。德国患者安全联盟(APS)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光是医生把手术纱布或棉球遗忘在患者体内的医疗事故,每年就有约3000起。除粗心大意外,医生对病患并发症的“后知后觉”也是造成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俄罗斯医学院院士丘查林2014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俄罗斯,误诊是12%的住院死亡事故的原因。
由此可见,医疗事故即使在医学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时有发生,并不是中国的罕见现象。
患者如何维权?调解是有效办法
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最高联合会资助的德国独立患者咨询服务处,自2006年成立以来,专门为患者提供免费、中立且独立的咨询服务。病患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为自己维权。
第一是向自己的医疗保险公司寻求帮助。所有的医疗保险公司,都有针对医疗事故提供咨询的服务处。病患怀疑自己被误诊后,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医保公司寻求帮助。
第二是向误诊医生所在的医生协会的调解处提出申诉。调解处通常会成立专家组对事故进行鉴定调查,从民事纠纷的角度在庭外调解医疗纠纷。但是弊端是时间耗费过长,一般一年半左右。
第三,如果庭外调解无果,还可以诉诸法律,起诉医生。但此类诉讼,一般时间更长,大概三年五载才有结果。
由此来看,前两个渠道免费,且进程相对较快。但如果权利依旧无法得到维护,法律永远是最后的保障。
日本设立了独立的医疗事故评价仲裁机构和医疗赔偿责任保险制度。一旦发生医患纠纷,患者可通过国民生活中心帮助协调,与医院达成和解;也可通过医事纠纷处理委员会走仲裁或法律程序。
纠纷调解后,如何融洽医患关系?
缓解医患矛盾的关键,在于医患间加强沟通,建立互信。这是各国的普遍共识。加强沟通建立互信最重要,明确医患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美国医学院校联合会2012年对医学生入学考试进行改革,提出“同感心”是医患关系的“脊柱”。
医护为一体,具有团队意识。有次在休斯敦医疗中心就医时因候诊时间过长而很恼火。护士见状,赶紧上前解释安抚,他火气顿消。医院除了护士可以从专业角度为患者答疑解惑、提前消除隐患外,医院还有具备硕士学位的社工,可帮助患者解决各种困难。如陪患者聊天、帮患者购买日用品,甚至还会为无力支付医疗费的患者找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埋单等。
保护患者隐私为重中之重。美国西顿霍尔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宁认为,保护病人隐私和尊重每位患者,是建立医患互信的前提。在美国,医生在接触病人的身体前,一定要先征得病人同意,尤其是如果要检查隐私部位,一定要先告知病人:“我现在要听你的心肺、摸你的腹部,可以吗?”
医务人员的言语也要求严格。在俄罗斯,粗鲁也可成为患者申请维权的理由,因此医生十分注意运用得当的工作用语。为了和患者拉近距离,医生问诊的第一句话不是“您哪里不舒服?”而是“我们哪里不舒服呀?”诊疗间隙,医生还会和患者聊聊家常。
日本医师会有关医疗伦理的手册中,对医生的义务和病人的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病人有对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的知情权,即使病人身患癌症等重病,医生也必须如实告知。
保证医生的合理待遇。美国医生的职业门槛高,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高,违反职业道德的代价也很高,因此,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不易因“红包”等蝇头小利而铤而走险。在日本,除了议员、教师、法官外,医生是少数几个被尊称为“先生”的职业之一,可见医生的社会地位之高。
如何防止和对待“医暴”事件?
避免“医暴”事件,需要医生从自身道德建设出发,严格按程序、人性化对待每位病人,从根本上保证医患之间的正常关系。
在日本,医疗知识的普及程度很高,政府帮助民众成为“聪明的患者”。47个都道府县和61个市区都设立了医疗安全支援中心和380个咨询窗口,由医生、专家等坐镇,帮助解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美国为防范恶性暴力事件,各医院会雇佣警察负责安保,其薪酬福利由医院支付。他们24小时持枪值班,紧盯遍布各处的几百个监视器,巡查各角落。发现“医闹”不问理由先抓人带走,闹事者会因危害医疗秩序被捕甚至被判入狱。同时,美国的就医流程也让闹事者难以下手。患者就诊时,先由护士领到检查室,测体重、量血压后,才到诊疗室,换上检查服等候医生。诊疗室门外有三色贴条:“红色”表示医生正在接诊,不要进入;“黄色”代表病人在做准备,不能进入;“绿色”显示病人准备好了,在等医生。在整个就诊流程中,“凶器不好带入,行凶后也不易逃出”。
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为融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方便病人就医。这个方面日本就做的很好。日本的医疗体系设计密切,主管医疗福利事业的日本厚生劳动省会根据各地人口分布结构,对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日本的综合医院平均床位数在400张左右,大型综合医院也不过千张左右。医生每天接诊数一般不会超过20人,以保证医生有充分时间和病人沟通。日本大学附属医院只是一个培养医术的地方,而不是终身行医的场所。医生们在大医院学到技术后,通常会选择去收入更加丰厚的地方医院行医或自己开业,也可以选择多点执业。大医院对个人诊所或小医院介绍来的病人,也会给予诊疗费用上的优惠。因此患者可在全国范围内任意就医,这就保证了医疗水平的均衡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医患问题全球都在重视,同时也需要医患间互相配合与理解。医生在与患者交流时要多用平实易懂的词汇,少用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医生要格外注意患者心理。例如,要说“准备牙齿组织”,而不要说“钻眼儿”,否则容易引起病人恐惧;要说“勤来诊所会对您的牙齿有好处”,而不能说“牙坏成这样都怪你自己不常来”。语言在医生这里不仅是告知,更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治疗方法。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