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病论病 不如医病治心
2015-12-16
446

医生为病人看病不能只处理“病”,必须要面对“人”。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不少医生只注重躯体症状,忽视病人的精神;只注重医学科学手段的治疗,而忽视人文关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耳熟能详,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下面我们一同了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程蕾蕾的成长道路,看看她是如何践行这名言的。

程蕾蕾从医近二十载,从最初的小医生成长为如今的中青年骨干,一路甘苦相伴。她直言:门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人,成长过程中也曾有过各种各样的情绪。岁月历练,诊疗思路渐渐清晰,相比外科的干脆利落、立竿见影,内科更考验医生问诊耐心度与技巧。有时病人看的,并非全都是生理疾病;医生需要做的,也远不止“就病论病”。

病人直言“没有留下遗憾”

教会程蕾蕾看病新思路的,是年过半百的病人周先生。老周是一名普通教师,斯文有礼,具备一定医学常识。他体型瘦削、血压、血糖全都正常,体检却发现存在高血脂,同时伴有20%的冠状动脉狭窄。因为这病,他多次就诊,没想到就此陷入无限纠结。

按常规诊治原则,冠脉狭窄病人需服用他汀类药物缓解症状,然而临床实践证实,他汀类药物或会引发肝功能损害。不吃药,怕冠状动脉狭窄加重;吃了药,又怕引发副作用。老周反复看了几个月,大多医生给出医学书上的标准答案,也有医生建议无需服用药物,可老周始终将信将疑,陷入深深的困扰。

几次三番求诊无果,老周来看程医生门诊,他将自己的病情一五一十叙述了一遍,“所有用药我都知道,药物副作用我也知晓,但到底该怎么用药,任何一种选择都显得左右为难。”

其实,临床上类似老周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他们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对医学有粗浅理解,“相比一无所知的病人,这类人更‘难搞’。如果解释不清楚,依从性会很差。”程蕾蕾直言,但更有意思的是,“问诊这类病人,对医生也是挑战。用怎样的思路来解释病情、让病人顺理成章接受,犹如考验内科医生的问诊内功。”

对老周来说,他需要怎样的服务,再一次阐述药物与副作用等标准答案自然没有错,但这种“60分诊治”显然无法满足老周内心需求。

程蕾蕾仔细查看老周病情,最终给出果断决策:无需服药,只要定期随访。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您不抽烟、不喝酒,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危因素风险相当低,这是无需服药的基础;再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几十年来狭窄了20%,有理由相信,不服药近期狭窄程度不会明显加重……

详尽解释后,老周没有拿到任何处方,空着双手离开诊室。走之前,他由衷说道:“这次看病,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谢谢您,程医生!”

医病也要治心

程蕾蕾说,自己年轻气盛时,也以治愈疾病为终极目标,也欠缺多解释几句的耐心;年纪渐长,也渐渐懂得,帮助与安慰常会更贴病家心。而今,程蕾蕾将当年诊治老周的启示传递给自己的弟子。

一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病人做心脏超声检查,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仅有一点主动脉瓣局部钙化。当学生将“主动脉瓣局部钙化”写入报告时,程医生会耐心提示:这种表述并没有错,但或许只达到了“及格线”。主动脉瓣局部钙化并不是关键问题,也不会影响治疗方案,需要传递怎样的信息,还应从病人角度考虑。搭桥术后病人最要紧的是室壁活动情况、左室心功能情况,心脏超声检查确认。病人在静息状态下心功能十分正常,这意味着手术很成功、临床用药很有效,暂时无需调整。

一样的检查,着重点不一样的报告,反馈给病人的信息却大相径庭。程蕾蕾说:“就病论病,不及医病治心,这不正是好医生所必备的素质吗?”

医学是要运用知识技能来解决人的问题,因此必须包涵技术要素和人文要素。人文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的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在近代,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医学的人文本质受到单纯的“医学科学主义”和“医学技术主义”的冲击,而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将现代医学服务的目的由单纯的疾病诊治提升为对身心健康的呵护。因此,重塑医学的人文精神,回归医学的人文性质,已成为医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和全社会的强烈呼唤。

医生职业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选择它就意味着奉献。一名高素质的医生,不但要有高超的医术,也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善良正直,富于爱心。

医学不是一门只有生命而无感情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着人文社科学背景的综合性学科。只有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理想整合,才能形成现代医学的完整结构,才能促进医学的健康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