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篇医生和患者家属的日记 传疯了!
2016-04-18
518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对话”,你看了做何感想?下面这场医患“对话”,是北医三院赵威在《生命的故事》一书中的叙述。这场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间的特殊“对话”,以另外一种视角审视正处于阴霾中的医患关系。

来源:赵威《生命的故事》

医生日记:11月9日晴

周一早上真不是一般的忙!

直到十二点半,终于喝到了早餐后的第一口水,喘口气的工夫,今日第12个找床电话应声而至。“女床真的没了……”“男床下午争取挤出一张……”“行,急诊心衰男……”事实证明,趁接电话时把午餐干掉真是无比明智之举,因为这个硬挤上来的心衰男,才是我今天真正的梦魇。

从2点钟见到此人到7点离开病房,问心无愧地说,我几乎没离开他的31号床旁!合并肾衰的顽固心衰,真是心内科医生的死穴。无论你是利尿、扩血管,还是强心、降血压,如果肾脏不好好排水,一切皆是枉然。其实真正的转机还是做上血滤之后,但为这个几乎可以称得上救命的重要操作,我居然花了整整两个小时来跟家属谈话签字!

无论我怎么解释,病人的女儿都会绕到:“大夫能不能等我弟弟从美国赶回来”这句话上。最后也许是老爷子那会儿喘得实在太吓人,也许是我那句“再不做可能就不用等您弟弟”起了作用,我才得到片刻喘息。有时候真在想,个别所谓“精英”自己在国外过高端生活,把年迈的父母留给我们照料,他们真的心安吗?就不担心害怕吗?

病患之子日记:11月11日多云

将近24小时的奔波,一路上预想了很多种情景,但真的踏进医院,真的站在父亲床前,我还是不可抑制地泪流满面。他脸上戴着面罩,身上插着很多管子,身边各种仪器的数字在闪烁,这是我除了电视画面以外从未见过也从未敢想象的。

他的眼睛紧闭着,呼吸听起来很粗重,我不知道那是睡着了,还是……昏迷?努力尝试了几次,我终于提起勇气握住他的手,还好,那是暖的。

不管大夫怎么解释,我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父亲真的好转得很慢。我承认这些大夫很认真也很和气,但这并不能弥补治疗效果的不尽如人意。记忆中父亲一向很健康,走路总是健步如飞,尽管有些高血压和糖尿病,但怎么会在一夕之间搞成这步田地?

那个温姓女医生应该是他们这里一个负责人,我跟她说多花些钱不要紧,必要的时候对医生表示一下感谢也是应该的,只要他们能把父亲治好。她回答我的却是不冷不热的两句“钱不是万能的,该做的我们一直都在努力”。

难道我说错了?国内的生存之道不是一向如此吗?那副几乎可以称得上鄙夷的神情,真的让我心情很不好。

医生日记:11月14日 阴转雨夹雪

平心而论,我们能把31床维持到现在这个状态已经是奇迹了,但很显然,他那个“美国儿子”并不这么认为。

媒体总评价医患矛盾是源于沟通不畅,我自认口才不错、态度更佳,但也需要家属有点起码的医学常识吧。总说我爸原来没什么大病,那是因为您忙着挣钱从没带老人体检过吧?整天抱怨病情不见起色,你见过老人真正濒危的状态是什么样吗?

连肾科来会诊的大夫都说这几天能挺过来,这病人有戏了,可转头一看这位海归少爷拉长的脸,心情立刻腐烂变坏。

病患之子日记:11月17日多云转晴

今天,收到了公司催我回去的第三封email,居然还是老板亲自发的。

独自在外闯荡了十年,第一次感觉这样无助,也第一次发现什么事业、工作、职位,与亲情和家庭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

“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我爸都要不行了,还跟我谈什么项目、谈什么扣薪水!

今天爸精神刚好一些,就问了我工作和女朋友的事,让我本来有些轻松的心情又沉重了几分。这叫哪壶不开提哪壶吧,这两件事,目前正是我的软肋。

病患之子日记:11月20日晴

这十天来,我想我都快要融入这个医院的生活了。

那个总能做主的温医生这几天倒来得少了一些。也许是父亲确实比较让她“省心”了,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她实在太忙。从安排住院到抢救病人,病房里似乎所有重要事务都要她来决定;午休时她要给更低级别的医生讲课,值夜班之后也从没见她休息;更夸张的是她那有如黑白双煞的两个手机(好像白色的是私人手机,黑色的是院内电话),只要她穿着白大衣,铺天盖地的新任务似乎随时都会从那二者之一或者同时喷薄而出。

从来不会对身穿制服的女性评价美丑,但这几天,似乎体会了“忙碌中的女人最美”的含义。

医生日记:11月25日雾转晴

自打31床转去肾科做透析,病房果然平静了许多。不过今天某海归男又来骚扰了一趟,说他爸目前比较稳定,打算先回去,过一个月圣诞假期再回来。这个,似乎跟我没什么关系吧。无所谓,他说温医生多亏您救治及时我爸才能恢复这么快,我就微微笑说哪里哪里,心想当年不知是谁天天嫌我们治得慢;他要求互留email我也没拒绝。

也许我对他确实也有些误会,这几年见过的同龄人里,他的确算是孝顺了。

医生日记:12月11日阴

今天,真的被触动了。

正在讨论一个病人的医嘱,背上却像长了后眼,感觉被什么东西刺得心慌。回头看去,有个号称圣诞假期才出现的海归就站在3米外,双目微眯,表情严峻。

“哎,你怎么……没等一个月就回来了?”我不知该以什么情绪迎接,只能选了一句比较中性的。

“呃,因为……家里出事了。是我妈!”

“怎么会呢?”想起那个虽然瘦弱,但坚持每天做好三顿饭亲自给老伴送来的老太太,我一下子有些反应不过来,“突然的事?”

“脑出血,两天就没了。”

我想我说不出任何安慰的话,因为那些根本毫无用处,也许一个温暖的怀抱会更加有效,但我没有那样的身份和立场,我给不了。

“我还没去肾科见我爸,先来找你,是想问你……”

“能不能告诉他这事?”

“他两天没见我妈一直在问,现在5天了,好像要猜到了。”

“那么,就现在说吧,趁他还在住院,万一病情加重抢救治疗都很方便。不管老人知道后选择坚强地活着还是……都值得敬佩,你们也都问心无愧。”我轻拍他臂膀,直望进他眼里,“需要的话,我陪你一起去。”

病患之子日记:12月12日阴转多云

我想这一个月的经历,就是要让我成熟的。

父亲是那么坚强,也许是他早有预感,也许是他跟妈早有约定,他不动声色的背后,一定藏着多少海誓山盟也不能描绘的承诺。

从未对家人以外的人那样信任与依赖,从那天深夜姐姐打来电话,脑海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去问问小温,她一定能有办法,一定能给我力量!

……

最终,这位海归男的父亲康复出院。而最终使他父亲成功获救的,不仅是因为温医生过硬的技术,更是因为这份弥足珍贵的医患信任之情。

当前,“看病贵、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扩大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医患关系”恶化。此外,一旦公平公正和正常秩序发生错乱,一些偶然事件经过传播之后会被放大,从而传递出更多被扩大的不和谐声音。医生和患者因为从事不同职业,产生的信息不对称,也造成“医患关系”的恶化。

倘若要从根本上处理“医患纠纷”和化解“医患矛盾”,那么“零容忍”依法打击和“防身术”自我防护显然都是治标之举,必须从思想层面上形成“医患互信”共识。

唯有“医患互信”,医患才能双赢!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