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发展难题?
2013-09-25
412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普遍反映的问题,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在国外,全科医生已成为现代医学的“半边天”:全科医生们所受的训练和经验使之能够从事内外科等若干领域的服务。但在中国,全科医生还是个新名词,相关制度的建立仅仅开始于两年前,其发展也是困难重重。

中国全科医生现状:主要服务老年人群

2013年8月初的上海,平均温度达到40.8摄氏度,在热得谁都不愿意出门的天气里,上海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接待了1800名左右的患者挂号,但这里的患者90%左右都是老人。

其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李震宇表示,上海老年人每年看病20~30次。老年人一般患有慢性病的居多,再加之行动不便等特点,让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有点像老年人的社交场所。

同时,李震宇表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身一般都是地段医院,当时地段医院的用药自主权比现在大得多,可以使用1400多种药。但如今,用药限制已经成为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可见因素了。现在PCI围手术期的用药70%不能在社区得到满足,慢性肝炎抗病毒用药100%不能在社区得到满足,这样的用药环境肯定会导致病患倒流。

而且,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连透析肾病的治疗也无法进行。李震宇说,有一次他去台湾地区学习,看到一家私人诊所都能开展透析服务,每个月可以为50名患者治疗,他感到很震惊。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家庭医学系主任崔树起教授表示,全科医生服务的应该是全部人群,而不仅仅是老年人,全科医生的作用基本上是负责预防、治疗以及保健。专科医生坐等病人是无法充当预防疾病的主力军的。在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国情下,全科医生的功能还未完全发挥。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途径

中国目前的全科医生和助理医生只有7.8万人,而且学历整体偏低。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够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而我国是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的。

  

对此,中国在“十二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将通过转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规范化培养等多种途径,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生。有关部门正在通过多种方式“整编”出一支全科医生队伍。

2010年开始,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但眼下多数全科医生都是由内科医生转岗而来,一般通过600个学时的岗位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再参加全科医师资格考试,通过考试经过批准注册后,方可成为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培养面临门诊教学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门诊教学严重不足已成为全科医生培养的一大问题。在国外,全科医生的培养要通过医学院的通识教育后,再经过3年的全科医学毕业后教育/职业教育才能成为全科医生;这3年中,要在全科医学门诊经过带教医生直接指导、监管,直至独立接诊病人三个阶段的训练,并完成数千病人的门诊接诊数,达到独立行医的水平后,才可毕业。只有本身是全科医生的人才能胜任带教老师,靠专科医生是无法培养全科医学的思维和门诊技能的。

如何定位类似全科医生的“乡村医生”?

目前,在缺医少药地区还有更大一批类似全科医生的“乡村医生”,而他们大多没有医生执照。他们实际上还是农民,但是中国缺医少药的地区还得依靠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2011年,《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到期,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做乡村医生,这也使得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更加突出。按照国家要求,社会人员需要通过国家的全科医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后才能去村诊所和卫生院当全科医生,但现实情况是,乡镇卫生所医生往往达不到这个要求。而村卫生院要做到全部配备,是有一定困难的。

怎样解决医生和病人都难留住?

一些医学院正在开始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但并不一定留得住人才。大学生毕业喜欢往城市里面钻。虽然乡镇医院给大学生以正式的编制,但是在具体选择的时候,也是喜欢靠近县城区的医院就业。同时,全科医生留不住的原因还有编制、收入和晋升问题。有些地区,即使有编制的全科医生,工资也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留不住医生的另一面是留不住患者。“上海的医保卡使用范围有很大的自由度,一家社区医院硬件、软件条件好,患者自然愿意来。”李震宇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有信心,但并不是每个社区医院、乡镇医院都能有这样的底气。

全科医生关键是首诊,但现在做不到,病人们总是趋高趋全,无论大病小病患者都要找专家。病人会担心社区医院医生的水平,这也是有道理的。首诊一定要保证病人的安全。目前全科医生的服务质量还亟待提高。

我国的现实是,卫生人力资源不足,平均每千人的医生数都还不够多,地区之间差别也很大,全科医生就更加匮乏了。政府加快解决全科医生的编制、晋升及收入问题,才能吸引原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只队伍,才能提高这些人的医疗水平,从而实现首诊在基层,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