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如何与医学发展如影相随?
2017-06-20
482

人与动物在生物性方面并无二致,根本不同的是人还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和分析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心理影响,便是医学文化心理因素的范围。具体说来,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深入到较多的分支领域、交叉学科或相关范畴,主要包括脑与行为的关系、心身关系、心理障碍以及医患关系等。

呈现心理活动是否正常的状态水平,及其对健康影响关系的认识体系即是医学文化的内容。

心理疾患的最大特征之一即病患程度与刺激强度并不见得成正比关系。曾有专家说“三分之一癌症患者是吓死的”,此言不虚。心因性疾病的表现程度与源刺激的强度没有直接关系,对刺激是否产生反应以及反应的强度水平,取决于当事者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判断。

在医学文化的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规制因素、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中,心理因素同精神因素一样,是一个特殊的类别,其特殊性在于它既可以作为符号而是医学文化的载体,又可以直接就是医学文化的内容。某些简单的心理活动功能可能在比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中存在,但植根于文化的高品质心理活动却仅为人类所独有。如果我们把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哲学范畴,细究之则可发现,心理活动其实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所呈现的一种时间与空间过程的特殊形式,与其他哲学范畴一样,心理活动这种特殊的时空过程同样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对立统一现象。

不论是对健康平衡的调整和矫正,还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干预和影响,心理因素在其中皆具有非同寻常的主观能动效应。由于人们的心灵空间既可小而无限,又可大而无垠,既可以是洁白无瑕之圣境,又可以是藏污纳垢之秽池,因而对于同样的原刺激,除在不同的个体会引发不同强度的反应外,还会因为个体心灵背景的差异,而致反应的性质根本不同。诚所谓“心中无尘埃,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一叶一如来”。结合到现实生活中的医学问题,不同的人对即使相同的事也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反应便也是顺理之事,人们的嬉笑怒骂与外界刺激并无多少必然的联系,迷痴癫狂皆由自己的内心所左右,为什么呢?心理基础亦即文化底蕴相异也!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似乎都倾向于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心理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此说的源头即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恩格尔(O.L .Engel)教授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中提出的医学模式理论。其核心观点认为“人类的医学模式正在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立论依据即传统医学是建立在人的生物性基础之上的生物医学,生物指标正常即健康,若指标参数偏离正常范围即表现为疾病,而现代医学中仅以生物指标来判断疾病已远远不够,还应同时考虑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此论一出,一呼百应。

不过,1977年以前所谓的传统医学不重视心理因素吗?此言差矣。

回顾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可见其始终与心理科学如影随形。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医学,而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心理因素在医学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曾一度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医学本来就是建立在心理因素基础之上的。比如远古时代人们关于鬼神与灵魂的原始思维,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盛行于世而且经久不绝的巫医、巫药、占卜以及行大傩以驱疫辟邪、画符念咒以赶鬼治病,还有早在公元前就已形成的西方精气学说、四元素学说,以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等。尽管它们之中严重地充斥着唯心主义和鬼神迷信等非科学成分,然而它们以心理因素的鲜明特征构成了古代医学文化的主体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即使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至于近现代,心理因素在医学中也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医学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七情”理论几乎占据着其半壁江山,其中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尽皆关涉人之心理;另有“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心主神志”、“治神为本”、“气机疏畅”等理论,也都讲的是心理问题。溯古及今,学术界常有“自古医家多通哲”、“中国医学源于圣哲”的说法,不少医学家本来就是哲学家,而一些哲学家原本就是医学家,医学发展虽然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经济条件有关,然而更为突出的是与当时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在西方医学史上,心身乃统一整体的哲学观点一直支配着对心理和医学问题的研究;1852年德国医学家、哲学家赫尔曼•洛采(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首次编撰出版了《医学心理学》专著,着重探讨健康、疾病与心理的关系;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了对心理现象系统的实验室研究。随后不到10年,冯特便以其成果《医学物理学手册》介绍其运用实验方法,研究“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其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相继涌现出一批医学心理学大师级代表人物,如冯特及其学生韦特模(Witmer)、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1878~1958)、出生于美国的行为主义领袖斯金纳(B .F .Skinner,1904~1990)、著名生理学家坎农(W.B .Cannon,1871~1945)、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汉斯•塞里(Hans Selye,1907~1982)、俄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专家巴甫洛夫,以及谢切诺夫(Ivan Mikhaillovich Sechenov,1829~1905)、泽利厄(Hans Selye)等。不仅如此,风起云涌的研究热潮成就了一批不同源流的医学心理理论学派,较著名的有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识学派、心理生理学派、功能主义心理学派。近现代云蒸泉涌的代表人物和学派,不仅说明医学领域对心理问题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而且以胜于雄辩的事实彰显心理因素在事关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领域始终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