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各种与养生保健、食品安全、生活常识相关的科普帖子越来越多地充斥其间。但这些科普帖子中不少都是健康虚假信息,让公众误听误信,走进养生误区,即便是医生的父母也极为推崇。当前的医学科普阵地可谓是网红当道,专业医生的声音被淹没。
我们生活在一个养生保健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在社交媒体当中,中老年人群往往成为传播伪科学的重灾区,即便是专业医生的父母也不例外。“我就不明白了,我的话我妈不听,却对微信里的所谓科普文章特别推崇,而且言听计从。”着急上火的远不止阜外医院心血管蒋教授,天坛医院大咖王教授也对家里老人热衷酵素而不遵医嘱服药深感头疼。
正规医院的教授老百姓不信,反而对微信、网络特别买账,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权威专家“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造成了健康知识传授的空白;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渠道多、速度快、范围广,使错误的健康信息得以在短时间内被极速传播、高度放大,最终“深入人心”。与沉默的权威专家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一些所谓的“网红专家”,他们既没有临床经验也没有医学素养,但他们思维敏捷,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还善于迎合公众与媒体。另外,信息不透明、行政公信力差等因素也会滋长虚伪信息风行。
举个荒诞的例子:在某抗癌健康网上,堂而皇之地挂着“治疗癌症祖传秘方——中医偏方”的信息:此药方是一个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来的,系祖传秘方,因恐怕死后失传而公开,到目前治愈者无数。善良的国人认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吃完就好了岂不皆大欢喜?
面对当今社会各种新媒体、网络媒体还有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医学科普,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郭树彬则很痛心也很无奈,现在不是真正具有医学背景的人在做科普,而是“小编”、“网红”在做科普。
尽管很多医学领域的专家已经开始投身科普宣传工作,但是民众仍要面对冠以专家称号的各种养生“大师”,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伪存真。今年年初,新浪微博某个粉丝过百万的账号传播了一条“鱼刺卡喉的救治窍门”。该消息一经发布,拥趸者众多,获得数千粉丝转发。然而,专业医生却发现这条偏方经不起科学的推敲,如果照此做会“害死人”。可惜的是,专业医生的辟谣微博转发量最高仅有几百条。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说明民众的医学知识仍十分匮乏,科普宣传工作任重道远。
此外,传播平台数量众多但内容良莠不齐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也对公众健康事业发展构成了困扰。因此,如何实现医学科普的学术化、传播规则的标准化、效果评价的科学化是主流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和媒体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做科普并不容易,既要求科学严谨,又要求通俗易懂,这就需要做科普的人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巧妙地转化成老百姓的生活常识。“科普是医生的使命。”郭树彬一直强调,中青年专家最适合做医学科普的主力军。这部分医生往往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非常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他们不仅是移动的“教科书”,而且更是不断更新的“数据库”。但他同时也认为,目前科普相关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
无论是2016年的魏泽西百度医疗事件,还是前不久刷爆朋友圈的“老太太变换身份冒充名医,足迹遍布各大卫视”案例,都显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增长相对应的医学科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