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医生做科普,并不是新鲜事。但最近几年,医学科普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培育出不少“网红”医生。当科普不再是一篇文章、一场讲座,而是与相声、小品、音乐剧、漫画产生碰撞和融合时,医学科普成为艺术的新载体,也让枯燥、晦涩的医学常识变得简单、有趣,令人印象深刻。
前不久,上海市第四届青年科普能力大赛暨首届中国医学科普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多位专家围绕医学科普发展各抒己见。在专家们看来,医学科普如同一颗种子与一面镜子,培育着医院文化的品牌,也闪耀着医院文化的未来。
中山医院自建院之初,一直将科普作为医院的责任与义务,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与经验。“在医院创建之初,很多社会名流为医院筹办募集资金,前辈希望我们医院不仅治疗病人,而且能够对社会普及卫生教育——这是一颗最初的‘种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秦净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纳凉晚会’开始,中山医院就致力于科普工作,并逐步形成了多形式的医院健康教育模式——除了借助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平台,还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成立健康教育俱乐部、建立健康教育画廊与宣传栏,利用音像网络系统播放医学科普知识,设立医学科普读物架和健康教育资料免费自取架,创立健康教育网页,下社区、进学校开展科普讲座、专家咨询、科普展览等等。”
除了上述提及的“多层次”“多形式”之外。科普最重要的是“平民化”与“自发性”。
“平民化”换言之就是“接地气”。“医务人员做科普,如果运用大量专业术语,会造成医生辛苦‘上课’,老百姓听不懂。”秦净说,“因此,我们主张科普要‘有趣’,不仅仅是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同时作为科普知识传播者,我们医务人员也能从中获得乐趣和职业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让科普逐渐成为大家自发自觉的意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情景剧《腰突症的“动静”》 来自中山医院语言艺术剧社,荣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一等奖。该作品创作团队成员中既有医生、护士,也有技术员和行政人员等,聚焦腰椎间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术后康复方式,采用小品、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通过生活场景、锻炼模式的再现,阐述了不同锻炼方式对康复的影响,指出了静卧、走路以锻炼腰背部肌肉促进康复的错误认识,并为我国4000万腰突症患者中手术治疗者的术后康复明确了正确锻炼方式。
我们现在的医学科普有‘四不够’——公信力不够、综合性不够、持续性不够、策划性不够;还有‘两缺乏’——缺乏行业标准、缺乏认证机制。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科普,那么“老百姓”该相信谁呀!所以,一定要把好质量这一关,不能让真正的科普为一些伪科普让步。
“我就不明白了,我的话我妈不听,却对微信里的所谓科普文章特别推崇,而且言听计从。”着急上火的远不止阜外医院心血管蒋教授,天坛医院大咖王教授也对家里老人热衷网络宣传的酵素而不遵医嘱服药深感头疼。
正规医院的教授老百姓不信,反而对微信、网络特别买账,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权威专家“不愿说、不敢说、不会说”,造成了健康知识传授的空白;与沉默的权威专家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一些所谓的“网红专家”,他们既没有临床经验也没有医学素养,但他们思维敏捷,不仅能言善辩,而且还善于迎合公众与媒体。
在专家们看来,医学科普既要靠医务人员的自发性,更需要医院的大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双管齐下,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风景。国家缺少相应的投入,无法调动医务人员主动科普的积极性。郭树彬直言,现在大家都是凭着满腔热情和公益心在做科普,但是光有热情而没有收益的公益活动是走不远的。
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大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意识,这是公立医院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立足公益性的本质,医院也将从“以疾病为导向”转为“以健康为导向”。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