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缺人是困扰许多大医院的难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问题却在公立医院改革“试验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这个郊区新建医院成功破解。短短一年,急诊服务从无到有,没有一人跳槽转岗,华山北院急诊既满足了居民需求,又为他院提供了成熟经验。这一切,皆缘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创新探索。
作为申城调整医疗资源布局“5+3+1”工程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012年在宝山顾村正式运行。独有华山特色的红砖小楼、明亮宽敞的门急诊大厅难掩院长汪志明心底忧虑:“周边居民对缓解急诊难的呼声很高,可连市区医院都缺急诊医生,郊区该怎么办?”当时,北院仅从总院带来一名急诊骨干,其他都未落实。
开院伊始,由9人组成的医院理事会明确:医生所有绩效分配与药费、检查费“脱钩”,直接“挂钩”服务量、服务质量、满意度、工作难度系数等。于是,以往医院里“最辛苦又赚不到钱”的急诊医生待遇有了转机——相比同级别医生,急诊绩效分配确保高10%。这一决定最终在职代会上以92%高票通过。
待遇之外,建制改革更是创举。过去,急诊人员通常由各科室轮转,分科太细,容易相互推诿;北院采用“急诊危重医学一体化管理”模式,一年内医生4个月坚守急诊、8个月在重症监护室(ICU),平日有情况两者互动,解决了急诊医生难评职称、没空写论文等诸多问题。政策先导,华山北院再招聘十余名急诊医生,扩大队伍实力,前往应聘者不少。
对病人来说,体验尤为真切。一样是看急性腹痛,不再有胸外科、普外科相互“踢皮球”,只分内科、外科的急诊一路救治随访,负责到底。而医院实行的药品“零差率”、耗材公开点评等,持续压缩费用,让利病家。数据显示:一年来,华山北院每月药品让利50余万元,基本药物应用控制在40%左右。汪志明坦言,“有政府托底,当院长无需再考虑赚钱事宜,我们的服务目标只有一个,让病人满意。”
因此,去年底,情况有了逆转,急诊俨然成了这家新建医院 “最得意之作”:20余名急诊医生工作出色,每日稳定在200余号急诊量。危重抢救成功案例不少:宫外孕大出血病人历经急诊、重症监护(ICU)的接力,最终生还;急性腹痛老人同时发现急性心梗,全力抢救后,顺利康复……宝山地区居民由衷感叹:“看急诊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据悉,华山北院的急诊模式将向其他郊区新院乃至市区医院推广。在这片医改 “试验田”上,还将探索全预约问诊、门诊时间确保10分钟等内容,切实化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