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士“改行”做店长 教导年轻人多读书
2017-12-18
557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内分泌学科知名专家、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走进了思南书局当“特约店长”,以此来勉励年轻人多读书。在他看来,医生如果多读书的话将更有利于工作、学习,也有利于解决医患矛盾。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宁光教授与书籍的故事以及他从书里学到的人生哲学。

穿上选书师傅围裙,领读《诗经》选段,宁光教授来到了被誉为“作家会客厅”的思南书局。当医生是他的拿手活,但这次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充当书局的“特约店长”。在荐书之余,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之书”。

“我刚到上海时,人生地不熟。一个好朋友向我推荐了陈丹燕的《上海的风华雪月》,由此我认识了武康路,知道了普希金雕像,还晓得华亭路有一个小商品市场……我开始慢慢走近上海这座城市以及它的历史与文化。”宁光院士说着。《上海的风华雪月》是他推荐的第一本书,带他真正地慢慢融入到这个城市。

除了《上海的风花雪月》,他还推荐了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的《快思慢想》以及郭慕清的《陌上花开》。

问他为何不推荐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他说:“医生平时读的都是医学专业方面的书,他们更需要其他方面的书来补充。读书让人变得心平气和,在强大的工作压力下,‘杂书’也许对他们更加有用。”

“现在,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几乎没了读书的时间。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读书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觉得读书多的人,至少不太会做坏事,读书多的人,也一定是高尚的人、有品位的人、善良的人。”宁光也感慨,作为医生,他读书不少,但医书多,“读杂书”的时间其实很少,为此这些年他总是利用乘飞机的时候阅读,读了一些好书。

《陌上花开》就是他在飞机上读完的一本书,这是一本有关《诗经》的作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就在30平方米的思南书局里,大家簇拥着,听宁光领读、分享他喜欢的一些《诗经》片段,说父母、忆家乡、谈理想。

宁光说,重温《诗经》这样的经典给了他不少感悟,比如曾以为千年前的文字距离我们很遥远,却没想到情感的联系、文脉的传承其实一直未断,诸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说法来源《诗经》并沿用至今,就是一个例证。

“《诗经》这样的经典从没远离我们的生活,只是我们现在越来越少有时间静心去捧读一本书。”宁光说。

在宁光看来,读书造成的修养与气氲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不在于读具体的哪本书。现在人读书都有些功利,殊不知“读无用之书,做有用之人”。医生、医学生更应该多读书,读“杂书”。爱读书的医生会更加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他们会更注重对人的关注而非仅仅是疾病本身,这很有利于避免医患矛盾。

爱读书的医生还有很多,成都市三医院普外科的刘雁军也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他的缩胃减重手术为那些生活在肥胖苦恼与并发症风险中的病人带来了瘦身的希望。这项手术在西方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在国内仅几年就达到了前沿的位置,也是得益于他大量的专业阅读与研究。

刘雁军酷爱阅读,家里除了书房,茶几、床头上都堆放了各种书籍,除了医学专业书籍,还有历史类、古诗词、社科类的等等。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专业类书籍是用来提高技能的,而文学、历史等书籍则是提升个人修养的。当病人在办公室找他时,他会不动声色挪来一张凳子让对方坐下,然后仔细倾听。就这样,与刘雁军接触过的病人都说,刘医生是一位给人感觉非常舒服的人,他总是会先考虑到你的感受。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习主席曾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在小编看来,除了阅读专业内的书籍,专业外的书籍对于医生也是很有必要的。多读书能让人有怜悯心与爱心,这样在面对患者时,也更能促进和缓的气氛,善于换位思考,而不至于引发促狭的感觉,带来医患矛盾。除此之外,书籍作为工作外的兴趣爱好,除了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娱乐放松,何乐而不为呢?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