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治疗是目前医药领域需要面对的强大挑战之一。且尽管现今肝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从临床实践来看,能够施行完全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比例不到肝癌总例数的10%。其余90%肝癌患者则接受化学疗法,然而这些疗法不仅毒性严重,且通常也无明显疾病缓解或延命效果。而近日,我国科学家在肝癌领域的两项成果,有望为肝癌患者的诊疗带来新的曙光。
据悉,近日,由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副院长周俭带领的团队,在肝癌诊治领域实现两项重大研发成果。并且这两项成果分别对应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治疗效果实时动态监测以及肝癌复发转移和诊治疗效预测,是对现有肝癌诊断治疗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了以往限制肝癌病人手术疗效的“瓶颈”,且均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例”。
据了解,近年来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早期肝癌经根治性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以上。可现实非常残酷,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8成患者首诊已进入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
因此,突破当前限制肝癌病人手术疗效的“瓶颈”,是众多科学家的在肝癌领域研究的当务之急。其中,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对肝癌诊治的提升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为了攻坚克难,樊嘉领衔团队历经9年坚持不懈和努力钻研,终于研发出“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采集0.2毫升血浆可提升肝癌早期诊断率; 以及“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可提升肝癌复发转移、诊治疗效预测效果。两项成果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据了解,“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是在患者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目前分子标记物模型已获中、日、韩专利)。试剂盒仅需采集0.2毫升血浆,通过对其中7个肝癌相关微小核糖核酸检测结果的综合评估,可准确诊断肝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80%以上。
并且,樊嘉介绍,该试剂盒突破了“临床约30%至40%的甲胎蛋白阴性(简称“AFP”)患者,肝内肿瘤通过常规手段很难发现”这一盲区,该试剂盒用84%的灵敏度、88%的特异性,可筛查出AFP阴性肝癌患者。并且应用试剂盒,进行血液检测同时配合影像学检查,还能显著提高对包括小于2厘米小肝癌在内的各种临床分型肝癌诊断效能,以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据悉,“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已成功转化为普适于临床的体外诊断产品,并生产上市。今年起将通过全国20个省多中心临床使用推广,成为临床医生肝癌诊断、患者预后疗效监测更有效的工具。并且业内专家预计,随着试剂盒的普及,我国肝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或可提升至20%至30%。
此外,肝癌病人之所以生存率低,复发率高是关键症结。近年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均认为外周血中游离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是肿瘤转移复发的“种子”,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樊嘉院士、周俭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检测“外周血中干细胞样循环肝癌细胞”,发现循环干细胞样肝癌细胞可作为肝癌切除术后复发预测新指标。团队自主研发了多种CTC分选检测技术,同时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原型机和检测试剂盒。
据介绍,首台“全自动循环肿瘤细胞分选检测系统”可实现“从全血标本→CTC”的一站式全自动样本处理(包括血液离心,液体处理,CTC捕获,细胞染色等步骤);捕获CTC灵敏度达90%以上,同时可用于下游单细胞测序分析,揭示每个CTC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达谱,这将为临床实现肝癌早诊早治、有效预测复发、疗效监测以及干细胞研究建立良好平台。
最后,希望随着这两项技术成果在临床上的不断应用,使更多的肝癌患者能从中受益。也希望未来在科学家的努力下,肝癌的治愈将不再是难题。
(环球医学编辑:王立群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