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泛滥该如何解决? 看施一公怎么说
2018-03-09
419

近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表示:“我曾经预测,中国会在2020年论文数超过美国,没想到我们提前完成了。”提前完成,原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这并没有让施一公感到骄傲,反而是一脸担忧,这是为什么?

“有些评论因此说,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超过美国了,我很担心。”5分钟左右的发言,施一公说了3次“很担心”,让他感到担心的,是科研评价的问题。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施一公在参与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过去5年里,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了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如果较真一点,假设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从100增加到300,技术交易额从100变成了200,那么单个专利交易额其实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笔账。这些数据说明,很多科研成果现如今并没有实际价值,不能实际应用到临床中造福人类,浪费了科研资金、人力和物力。

施一公把科研成果的不实际性归咎于科技评价体系的问题,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

“但这几个核心的科技评价指标——文章数量、论文引用率、杂志的影响因子,都可以人为地提高。各个学校、单位都办了杂志,想要提高影响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响因子’自然也就高了。在中国,想要把这3个指标做上去,我认为是易如反掌。”施一公说。论文不足以说明科技实力,论文和科技实力是两回事。

在我国,数字指标对各个单位和学校都很重要,影响到评奖、评优、评先,所以大家都趋之若鹜地追求论文数量,但不注重质量,纯粹为发文而发文。很多人都支持现在论文“无用论”。施一公表示,没有论文,哪里有科学技术,我们缺少的是好的论文。

2017年4月,国际知名期刊《肿瘤生物学》突然撤销了中国学者的107篇论文。这些论文发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间,作者单位都是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响当当的单位。有网友质疑,会不会是外国期刊在抹黑中国学者呢?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去年7月27日,中国官方公布了相关的调查结果,107篇论文中,2篇论文属于在《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101篇论文则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还是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来的。造假者中,其中一个还是院士候选人,其中一部分当属医生。这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其中11人无过错,486人存在不同程度过错。一下子100多篇论文被撤稿,中国人创下了正规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也有网友调侃:“中国论文,估计都让世界害怕了!”、“中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也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学术的力量!”

为什么一些医生千方百计、甚至违规也要找中介发表论文?一份针对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5%的人在晋升高级职称时,被要求必须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达到29%。也有人说,医生们做“一千台手术不如一篇SCI论文”,这样说法虽然夸张,却也反映了当下的现实。

如何改变现状?施一公表示,他也没有好的办法,但需要进一步改善科学评价体系。施一公介绍,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参考国际最顶尖专家的观点。“这是一种‘唯专家论’的方式,我不评价这种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国家都是这样的。”施一公说。

职称晋升应多注重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例如: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应多注重临床技术;对于教师而言,应多注重教书水平。不能为了职称晋升,而让医生、老师影响了本职工作,不仅没有高质量的论文,工作也不出色。医生本该回归治病救人,教师本该回归教书育人。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