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求生存 需要解决两个难题
2018-03-13
389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提出《以医生集团为切入点助力国家分级诊疗》的提案,为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提供了一剂良方。事实上,医生集团这几年走得不稳、不顺畅,如何让医生集团组建者的理想落地,值得深思。

霍勇表示,医生集团的出现,为医生的多点执业、自由职业创造了新的平台基础,有望成为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之外的另一种医生资源组织形式,有助于解决我国看病难的问题。

不过,霍勇认为,从我国目前医生集团发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例如,目前我国医生集团的性质无清晰定位,既不具备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功能,也不能成为集团医生的执业注册主体;不具备医疗机构资质的医生集团与合作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仍然存在财务通路问题;政策壁垒依然存在,政策虽允许跨省执业,但备案手续仍相对繁琐,各省备案手续要求不同;而且目前医疗行业对医生集团的发展态度不明朗,有些公立医院对医生加入医生集团持反对态度;现在还缺乏落实多点执业政策的操作细则等。

最近半年,医生集团的发展势头强劲,不少医生集团也以规模大为荣。最近的医改政策也非常强劲,在不少公立医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的同时,很多本就跃跃欲试的医生们相继离开体制,走向社会。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生执业会越来越多样化。

广东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廖新波提出了医生集团生存的“两把钥匙”。

首先是医生的身份问题。医生到底是医院的还是社会的,这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是影响医生执业生态的根本问题。

只有医生成为社会人,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很多专家头顶“知名医院”的光环,一旦离开单位,影响力大不如前。体制外医生必须有一个管理价值的平台。

要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必须打破医生和医院的隶属关系,让医生彻底成为社会人,成为社会财富。如果医生和律师一样都是社会人,和医院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医生养老保险、养老金统一从社会领取,这种情况下医院和医生之间可以实现双向选择,多点执业也可能得到更好实施。

廖新波认为,如果依然用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走出来,或另立山头,成本巨大,甚至磨耗了医生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医生是靠知识、经验和职业伦理为生的职业,独立性、差异性、人文性很强,医生的知识与经验也有它的生命周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仅仅看到单位人医生的现在的影响力来进行资本运营的,没有去考虑这种文化影响力如何传承的话,到头来也许血本无归。

第二是医院与医生分账支付问题。廖新波指出,医生集团难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生的收入与医院的收入捆绑在一起,医生的知识价值难以独立体现。

廖新波举例:当病人从医生的诊断中得到不用住院的医嘱时,医生的价值根本无法体现。事实上这就是支付制度没有将医生知识价值与医院服务独立分账,而是鼓励医生通过病人住院和服务收费来体现医生价值,鼓励病人住院才能获得更高的报销率。

廖新波认为,上述两点足以解答医生集团、多点执业等使医疗下沉的政策难以实现的原因。目前,体制内的医生流出到体制外的势头在加速,这也对医院平台建设者带来新思考、新改变。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