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如何对待袭医事件
2013-09-27
621

如果您认为医院的暴力行为只发生在中国,那就错了,其实,国外的很多国家也都常有袭医事件发生。那么国外是如何对待此类事件的呢?

美国:安防系统+医生培训

据报道,在2011年,23%的医院遭遇袭击事件发生率持续上升,10%的医院有所下降;34%的医院患者及家属对急诊部门员工采取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上升,7%的医院有所下降;29%的医院患者及家属对其他部门工作人员采取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上升,7%的医院有所下降。因此,美国医院的安防受到重点关注。

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表示,他们已经对医生和员工培训了应对工作场所暴力行为和枪击事件的急救方法,同时还配合当地警察进行应急反应演习和防枪击演习。

近半的受访者表示,2011年他们增加了安全部门的预算,近70%的人称他们的医院的安防规划在过去一年已经重新设计。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保障了医院的安全秩序,包括电子门禁控制系统;连网的视频监控系统;大范围的紧急事件预警系统;综合安防系统,包括视频门禁控制、生物技术和智能卡门禁控制、访客管理系统。

此外,还有少数医院采用了金属探测器,用金属探测器检查枪支和其他武器。但是,“保安人员配枪”这一举措仍存在争议。

加拿大:“白色警戒”医院防暴反应机制

2008年4月,加拿大出台了“院内攻击性行为的防范与治理机制(PMAB)”。该机制被称为医院防暴反应机制的系统的“白色警戒”。

“白色警戒”主要指医院内配置专门的应急安全工作组,协助医疗工作者处理来自患方可能发生的暴力威胁行为。“白色警戒”的启动和运行程序涉及医护人员、白色警戒行动组负责人、行动组成员、系统负责人几个基本环节。

当医护人员发现危险状况时,可立即呼叫白色警戒行动组,程序即刻启动,行动组成员会立刻到位,协助排除暴力威胁。

但PMAB也规定,如果遇到极端危险情况,如武装分子威胁,医护人员应当优先选择报警,随后再启动白色警戒。

印度:保镖进驻捍卫医院

每年,印度医院都发会生数千起医护人员遭遇攻击事件。财力雄厚的医院只好聘请身材健壮、手臂上有文身、看上去足够“震慑”人的保镖站岗,防范闹事家属。这些保镖一般驻守在医院的繁忙区域,重点守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ICU)、急诊室和产房。在工作中,他们遵循“动口不动手”的原则。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