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策,全科医生的实现还缺哪些?
2018-05-17
490

全科医生又称“家庭医师”或者“家庭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全科医生一般分布在基层社区医院,是老百姓看病的第一“守门员”。发展全科医生队伍,能够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切实保障人们的就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目前全科医生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这条路并不容易。

从2011年开始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到如今的两会,发展全科医生一直都是医疗改革的重点之一。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注册执业的全科医生共有20.9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6.6%,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1.51人。预计2020年将会达到30万全科医生,距离目标相差近10万,那么究竟是哪些问题阻碍着全科医生的发展呢?

数量:供不应求

在国外,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30%~60%以上,卫生业务量占一半以上,家庭医生基本都是硕士学历以上的层次,独立执业,同时服务于多家医疗机构,收入颇丰,且社会地位高。然而在我国,仅城市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就有近10万人的缺口,更不用说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山区。

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累计服务1年的规定;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等等举措。根据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目前看来,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待遇:广种薄收

薪酬与工作不匹配,这是普遍基层医生吐槽的重点。有数据显示: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引进2000人,然而在这三年里流失率非常高,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低。

《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指导意见》中有提出: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是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目前,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具有激励性的全科医生人事制度、考核制度以及分配制度。这些因素打击了在职全科医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导致人员流失。

前景:晨光熹微

职业前景也是发展全科医生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众所周时,医生的发展离不开写论文、晋升职称,而在我国的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大多数是将重点放在公共卫生上,医疗功能十分薄弱。目前国家评价医学成就的SCI论文体系和基金课题等指标显然都不太适合作为全科医学的学术评价标准。

从教育体系来说,五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全科医生规培一直是以医疗为主导。但是医生在进入社区之后,一半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放在临床诊疗工作上,这让规培的全科医生对自己的职业前途甚为迷茫和发愁。

医疗:参差不齐

为什么老百姓宁可去三甲医院排长队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看诊?原因是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不能得到患者信任。

三甲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前沿医疗技术,更多的是依靠着一流的医学院校,在治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反观社区医院,大多数是已经退休或者刚刚毕业实习的医学生,学历大多为本科甚至以下,而且在工作中偏向预防保健。久而久之,提起社区医院,老百姓自动将其与“感冒开药”、“测量血压”画上了等号。

马丁医生曾经说过:“全科医生制度作为一项在发达国家已经运行十分成熟的体制,成功引进中国,是中国医疗进步的体现。但是,中国各地区医疗资源分布的极度失衡,医疗资源保障性和市场性的失衡,医患间信任的缺失,普通居民就医体验差,并未因此而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只依靠政府,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集思广益,共同协作,毕竟医疗属于民生大计。”

全科医生的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未来医疗发展的大方向。目前全科医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至去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覆盖3.2亿人;全国各地对全科医生的建设也放宽了政策;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其中对于全科医生的待遇、前景等重点问题有了明确的指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马丁医生所说,全科医生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我们集思广益,作为未来医疗发展的主流大方向,相信在大家的不断求索中,全科医生的时代会真正到来!

(编辑:孙锐琳)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